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欢迎您!

【行业领导最新观点】迟京东:共同推进钢铁工业低碳绿色发展

2017年3月10日 19:58:48来源:作者:

 共同推进钢铁工业低碳绿色发展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迟京东


——在钢铁企业碳管理及碳交易能力建设交流研讨会上的讲话


推进钢铁行业转型升级、走低碳绿色发展之路,是必然选择,是实现钢铁强国的主要内容。钢铁行业实现低碳绿色发展既是重要机遇,又将面临巨大挑战。

 

一、环境形势严峻,生态文明民心所向,国家高度重视。过去的一年,大家对雾霾感受很深,已经对人们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虽然其形成原因复杂,但污染物排放、温室气体排放对雾霾、气候变化等贡献很大。面对老百姓对生活环境关切,国家对此高度重视,面对极端天气,环保督查频率和力度加强,特别是对污染物排放较大的工业领域,限产成为当前主要的调控方式,所产生的影响不少企业都有切身体会。

 

钢铁行业发展到今天,一方面,规模、布局与人们生存发展要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产能集中,70%以上在雾霾频发区,与城市发展争空间冲突也很大,许多钢厂纷纷搬迁;另一方面,技术约束越来越大,代价越来越高,钢铁生产与消费矛盾越来越大。总体来说,我们面临的形势严峻。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高度、实践深度、推进力度前所未有,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绿色发展越来越成为民心所向。国家相继出台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修订了《环保法》、《环保税法》,发布了《“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年)》《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年-2020年)》《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等一批规划、政策。在一些重点区域,国家正在制定津冀及周边地区深化大气污染控制中长期规划、2017年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等。受环境容量约束日趋强化,全球性应对气候变化影响,钢铁节能减排面临新的压力必将越来越大。

 

二、钢铁工业走低碳绿色发展道路是必然选择。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钢铁工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2016年产钢8.08亿吨,支撑了6.7%的经济增长速度,面临的困难、问题越来越大,国内钢材需求增长放缓,钢铁生产和消费达到峰值弧顶区,产能供大于求矛盾突出,供给侧改革压力大,钢材出口贸易摩擦不断增大,各种问题、矛盾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给行业生产运营、发展带来了困难。

 

2016年,国家把钢铁行业作为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先行者,正是因为钢铁工业对传统工业和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具有代表性,其产业链长、资产规模大、就业人口多、影响力大。随着钢铁去产能综合措施的落实,完成化解粗钢产能6500万吨,增效益促转型、建立公平竞争市场秩序、对长远发展预期改善、信心增强等方面的成效逐步显现,钢铁行业扭亏为盈,协会会员企业利润由2015年的亏损847亿元转为2016年盈利303亿元左右。

 

钢铁行业以去产能作为抓手,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抓住了行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关键,以去产能为突破口推动绿色发展、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近几年来,钢铁工业新一轮节能环保升级取得了很大进步。环保领域,以环境保护标准要求、资源综合利用的环保思想,重点推进了封闭料场或筒仓改造、除尘系统升级改造、出铁场无组织烟气综合治理、焦化污水处理提标改造、综合污水深度处理、钢渣高效处理及综合利用等技改工程;节能低碳方面,以节能降耗、降成本、减排放的思想,推广了高温高压干熄焦、烧结余热回收、饱和蒸汽余热回收发电、高温高压高炉煤气发电机组、冲渣水余热回收等二次能源回收技术装备。据不完全统计,钢铁生产企业的干熄焦装置由2011年117套增加到161套,具备全部干熄焦的能力;烧结余热发电系统由2010年38套增加到181套,涉及大中型烧结机302台;高炉炉顶TRT升级的BPRT技术推广应用122套;饱和蒸汽发电机组70台以上。利用高炉冲渣水、焦化初冷器冷却水和干熄焦乏汽等各种低品位余热作为清洁热源用于城市集中供热,2015年供热面积累计达到5100万平米,2016年再增加2270万平米。一些先进企业积极探索节能环保新途径,在焦炉烟气脱硫脱硝、焦炉荒煤气显热回收、烧结烟气多种污染物治理、烧结竖罐式余热回收、冶金渣余热回收及综合利用等热点难点领域开展了示范工程建设。但随着新环保法的相继实施,钢铁污染物排系列标准以及能源消耗限额标准的指标加严,加强监察监管、严肃问责已然成为企业节能环保工作面临的新常态。面对环保达标、节能降本的双重压力,特别是2016年吨钢综合能耗出现了反弹,总能耗上升,环保达标与降本增效的压力更大。但是我们必须要以绿色制造、绿色发展的理念坚持走下去,不这样做,就没有生存空间;不这样做,就不能落实五个发展理念;不这样做,就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碳减排是绿色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抓手。一方面,碳排放面临着来自国际和国内的巨大压力。2015年“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明确提出,中国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0%-65%,并于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将覆盖钢铁、电力、化工、建材、造纸和有色金属等重点工业行业。另一方面,传统的节能减排思想、技术已不能完全替代低碳发展,通过节能减排措施,减碳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随着技术不断应用推广,潜力越来越有限,必须寻求新的突破。传统技术升级,成本压力也将增大,新技术开发还有待成效,因此,必须通过多方面创新形成合力才能实现减碳发展。

 

多年来,钢铁企业参与了很多CDM项目,对企业的节能减排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被发达国家低价购买后,经过重新包装,开发成为价格更高的产品。我们建立自己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将国内各企业、机构等纳入碳排放交易,完善自己的市场体系,目的是让碳排放权成为推动我国碳减排的一种动力和手段。

 

自2013年北京、湖北、上海、重庆、广东等地区开展碳交易试点以来,区域内钢铁企业在落实节能减排工作基础上,积极应对全国碳市场;宝钢股份、武钢、首钢、重钢、韶钢等企业配合地方政府开展并完成了碳核算方法、历史碳排放量盘查、碳配额确定等方面的一些基础工作,制定了企业内部碳排放配额交易相关管理制度,并开展了碳排放配额交易试点,奠定了很好的碳管理能力基础。一些先进企业就碳排放政策研究、碳市场变化及预判、碳排放权交易对企业发展影响等方面开展研究。

 

尽管我们对碳排放交易方面做了大量基础工作,但是客观来讲,只有少数企业参与过部分工作,大部分企业刚刚接触,实际上还有很多的细致工作要做。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低碳时代已经到来!那么,中国钢铁如何以低碳作为突破口实现绿色发展?这是每一个钢铁企业都要面对的问题。

 

四、对钢铁企业加强碳建设的建议。实现绿色发展,走低碳生存道路,既是对企业的挑战,也给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对于下一步如何搞好节能低碳工作,提出几点意见,供大家讨论参考。

 

(一)转变观念,建设低碳绿色发展企业战略。一是钢铁企业要求传统的节能减排向绿色发展转变,由降本增效向社会责任、义务转变,把企业市场竞争向低碳绿色竞争转变,使低碳绿色发展成为企业发展主导。二是加快制定适应企业发展的低碳发展策略,建立应对碳减排的管理支撑体系和评价体系,为企业新一轮发展赢得先机。三是企业要摸清家底、掌握规则、创新模式,用理性、积极的态度与政府部门进行沟通交流,让碳配额分配更具有合理性,为企业发展赢得空间。

 

(二)制定行动计划,分步实施,逐步推动企业碳减排。企业自身参与的碳减排空间是自己努力做出来的。(1)今年上半年,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将取缔“地条钢”产能作为化解产能工作的重点,保守估计涉及粗钢产能1亿吨以上,有利于废钢资源的高效回收利用。随着国内一些地区废钢积蓄量的增加和废钢回收体系的日益完善,关注短流程钢铁生产流程的布局,增加废钢使用大幅降低铁钢比,将会成为碳减排短期见效的重要途径。(2)适当发展绿色能源,积极探索风能、太阳能等非化石能源在有条件的钢铁企业推广应用,优化能源结构促进碳减排。(3)推动行业重组与淘汰落后工艺与装备,优化提升企业能源利用效率。(4)依靠科技进步,强化节能减碳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提高二次能源的回收利用水平,降低企业外购能源消耗总量。

 

五、钢铁协会将努力成为广大企业低碳发展推动者。钢铁协会将积极参与推动行业碳减排工作。一是今年计划启动具有钢铁行业特点的碳管理教材编写工作,钢铁协会计划组织行业专家、钢铁企业技术管理专家对教材进一步完善,吸纳试点地区钢铁企业在碳交易中的实践经验和案例,最终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碳排放管理使用手册。二是继续开展研讨交流和培训,包括政策解读、经验推广、人才培训、国内外交流合作等方面内容。三是组织专家团队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在开展碳管理、碳交易、碳减排技术应用等方面工作,协会也可组织行业、企业专家、研究机构指导咨询。四是为企业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献计献策。协会将及时汇总企业就如何搞好行业碳减排工作提出政策建议,反映给国家相关部门争取更大支持。广大钢铁企业应认真研究和分析碳排放权交易问题,探索符合钢铁企业特点的碳交易方式和途径,通过碳交易推动碳减排,最终达到实现绿色发展的目标。

 

 

 

 

中金协涂镀分会将与您一起,迎来新的篇章!

 

 

 

 

 

 钢铁涂镀产业分会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秘书处联系人:谷乘凉
咨询电话:13311553166
官方网站: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

网址:http://www.cumetal.org.cn/

地址:北京西城区广安门外北滨河路甲一号310室

 

 

 


联系电话:010-63317296 网上经营许可证号:京ICP:0604858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6号
copyright©2005-2008 www.cumetal.org.cn all right reserved 技术支持:杭州高达软件系统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