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钢研究院家电与汽车用钢研究室主任郑之旺获得了2017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很多人赞叹他取得的成绩,可他总是谦虚地说:“项目的研发攻关是产、销、研、用团队共同努力的,成绩是大家团结协作的结果,我只是其中的一员。”
低调谦逊的性格,让郑之旺更专注于产品研发。为了实现攀钢汽车板“国内一流、西南最优”的目标,郑之旺带领团队成员,每年承担课题20余项。“汽车面板全流程集成技术研发”等项目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攀钢积累了先进的技术。
郑之旺通过与学科团队和生产厂的技术协作,建立起汽车面板用钢的生产工艺平台,仅用3年时间,就形成了6大系列45个牌号产品的全流程生产工艺,为攀钢打造“国内一流、西南最优”汽车用钢品牌提供了强力技术支撑。
积累
打下坚实技术基础
1990年,郑之旺从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硕士毕业,来到攀钢研究院,从事钢铁板带新产品研发工作。
刚参加工作的郑之旺好学自强,积极进取,在创新实践中提升自我;作为科研工作者,郑之旺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在科研攻关中披荆斩棘。
为了了解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研究现状,郑之旺在不断加强英语学习的基础上,又自学德语、日语等。为了不断拓展自己的专业理论体系,他坚持学以致用,向书本学习、向同事学习、向专家学习、向实践学习。
郑之旺总是说:“科研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所以要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
因此,在跟着老同志学习的过程中,郑之旺将每一点收获都仔细记录在工作本上。在热板、管线钢等研发过程中,他学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自己立项研究过程中,即使实验条件不具备,郑之旺也不畏艰苦。他集思广益,争取多出研究成果,其中“残余钒钛对冷轧工艺及产品性能影响的研究”为攀钢建设冷轧线提供了重要参考作用。
郑之旺时刻掌握国内外钢铁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技术和产品研发第一手资料,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在分析理解提炼的基础上,做出可行性判断,然后提出适合攀钢特定机组开发冷轧钢板的先进技术,成为攀钢冷轧钢板领域的开拓者。
在郑之旺的不懈努力下,1998年“诞生”了攀钢罩式退火冷轧钢板,2002年生产出攀钢热镀锌钢板,2008年生产出攀钢连续退火冷轧钢板,2015年“拼出”了攀钢汽车O5面板……
在这个过程中,郑之旺最难忘的是攀钢汽车板最初研发的日子。
在他的记忆中,那是一段艰苦的日子。他和同事们一起,从大大小小的实验做起。实验室条件有限,他和同事们抱着钢砣子到工厂锻造,拖着几十斤重的试样板到试验中心做试验……
为了探索汽车用钢生产技术,每名研发人员都在竭尽全力地拼争。然而,再完美的实验,不落到现场,所有的辛苦都是白费。
每一次工业试验,都是一场体力和毅力的考验。提前几天,攀钢钒各工序就开始清理设备,调整参数。一旦进入试验生产,生产部门负责人轮流值班,职工频繁取样,以高出平时几倍的工作量进行试验生产。研发人员则对炼钢、热轧、冷轧工序全流程反复跟踪、验证、讨论,分析报告往往长达数十页。在西昌钢钒未投产之前,郑之旺和同事已经在攀钢钒、鞍钢等地做过多次工业试验。
“经过研发人员的技术储备和攀钢钒生产线的大量试制探索,攀钢基本掌握了深冲钢、碳素结构钢、低合金高强钢、BH钢、DP钢和TRIP钢等六大类汽车钢的生产技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正是前期大量的技术积累,为攀钢汽车板研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攻关
建成特色汽车板体系
2008年,西昌钢钒所在的那块土地还是一片黄土,郑之旺已被任命为汽车面板开发项目负责人,踏上了汽车板的研发之路。
几年后,攀钢汽车用钢产品已涵盖高档汽车面板、高品质汽车结构用钢等领域,实现了汽车用钢产品研、产、销全流程优化,为东风股份等用户批量供货。正是在郑之旺的思路下,他的团队与生产厂等单位的人员一起建成了具有攀钢特色的汽车板体系。
“攀钢汽车板起步晚,靠的是所有人的努力。”在成绩面前,郑之旺一再表示是大家共同奋斗的结果,保障能力主要在现场。
不过,现场的所有人都记得,郑之旺所作出的贡献,尤其是2013年开始的O5板开发。
O5板是采用德国标准生产的汽车外板的简称。它是一种性能超群、表面质量要求“零”缺陷的冷轧薄钢板,具有优良冲压成型性、焊接性及耐蚀性,是板材中的精品,也是汽车板中生产难度最大的产品,其开发的成败对于攀钢至关重要。
可是,受西昌钢钒1500米高海拔真空脱碳动力学条件恶化影响,O5板成分控制极难,铸坯夹杂和裂纹更是让人头痛。
为了尽快打通这些限制环节,郑之旺带着研究院的汽车板研发团队到宝钢考察、向鞍钢取经,长年奔波在西昌和攀枝花两地。西昌钢钒每一次O5板生产拉练,都牵动着郑之旺和同事们的心,全流程跟踪、详尽的技术指导、总结不足再拉练……
“用鸡蛋里挑骨头来形容汽车厂家对O5板质量的挑剔,一点也不为过。”郑之旺的徒弟张功庭说,由于O5板的性能均衡性要求高,当时拉练轧制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带钢除鳞不尽、轧机异物、辊道“粘肉”等现象。为解决这些问题,郑之旺配合西昌钢钒热轧厂技术人员,用了4个月时间对全厂122个关键控制点进行分析评估,建立了汽车板生产质量管控平台。
同时,为了控制钢水成分,解决铸机恒速稳定浇铸方面的难题,郑之旺还配合西昌钢钒炼钢厂组织开展了消除O5板铸坯表面夹杂、裂纹等缺陷攻关,为后部工序拉练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次次的拉练,一次次的接近成功。终于,2015年11月20日,西昌钢钒O5板新产品开发全流程拉练取得成功,实现了四川乃至西南区域的冷轧高档汽车面板用钢自主开发、生产“零”的突破。
当然,作为研究院家电与汽车用钢研究室主任,郑之旺的贡献并不止于此。在镀锌钢板开发方面,他负责的“DX54D光整热镀锌板钢板开发”、“冲压系列热镀锌钢板开发”等项目研究,在国内率先利用建材用连续热镀锌线开发出DQ-EDDQ级系列家电用热镀锌钢板,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亿元以上。在热镀铝锌钢板开发方面,他负责开发的低成本微铌处理的防爆带用高强度钢带,成功替代成本较高的进口超低碳含磷高强钢,创造直接经济效益9000万元以上。
同时,郑之旺积极推动和配合与清华大学、上海大学、重庆大学、长虹、美的、东风、长安等高校和企业,建立“产学研用”平台,与东风、长安汽车公司建立了合作交流平台,及时了解和掌握用户需求,做好EVI工作,也为企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科研
一直在路上
2017年5月16日,郑之旺一早就来到了西昌钢钒板材厂连退作业区。当天,该作业区将生产一批O5板。为了确认产品质量,郑之旺一直坚守在现场,直到下午5点钟。
郑之旺如此努力地工作,源于他最大的心愿——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把攀钢的汽车板产品做大做强。
为了这个愿望,郑之旺努力学习同行的先进技术和研究方法,第一时间在攀钢机组上进行借鉴并且优化提升,及时开发具有自主品牌特色的新产品;学习高校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理念,学习用户的成形方式和选料原则,适时提出满足用户要求的原料以及指导用户合理选择原料。
有人问郑之旺坚持学习的原因,他的回答是:“因为科研一直在路上。”
因为在路上,所以要坚持。每当生产人员与科研人员观念产生差异时,郑之旺总是以“钻研技术的人必须要为技术作贡献”为由坚持,让人们看到他在科研上一丝不苟的态度。
“郑教授的坚持还在于对质量的严格上。”西昌钢钒板材厂新产品开发工程师唐梦霞说,观察产品表面质量时,板子一直在转动,其他人看一会儿就头晕的受不了,只有郑之旺可以一直坚持,这让她十分佩服。
同时,在郑之旺的徒弟们看来,每一个实验小结和报告,他都会逐字逐句去仔细阅读,甚至每一个错别字都会标注出来,是徒弟们学习的榜样。
可郑之旺觉得这仅仅只是习惯而已。他常说,一个产品的开发,三分在技术,七分靠现场,这是一个完整的结合,都需要认真观察、研究与总结。
2015年,西昌钢钒首次轧制980兆帕相变诱导塑性钢,由于工艺不流畅,4卷钢全部出现断带现象。当时所有人都绷紧了神经,立刻开卷查找原因。郑之旺首先从技术层面排查,发现没问题后马上转头观察设备,发现其冷却方式存在缺陷。他立刻组织人员进行研究,优化设备,当天便将问题成功解决。
“技术过关了不叫成功,只有与生产相适应了,客户满意了才叫攻关成功。”郑之旺说,科研一直在路上,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一直存在不足。
2015年9月13日,鞍钢蒂森克虏伯(重庆)汽车钢有限公司开业,高强热镀锌汽车板生产线正式投产,意味着攀钢正式跨入汽车用钢市场。
当所有攀钢人为这条消息兴奋不已时,郑之旺的心里却很清楚:攀钢超高强度钢的研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因为攀钢是后来者,前方依然充满了太多的未知和不足。”郑之旺直言。
2016年,鞍钢重庆汽车钢公司有客户回馈,所提供的产品碳当量偏高,焊接性能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郑之旺带领团队从西昌及重庆的产线特点出发,进行针对性的技术研发,自主开发出全新的780、980兆帕级双相钢,不仅有效降低碳当量满足了客户的需求,还充分发挥了攀钢特有的钒钛资源特色,为攀钢开发出了一个全新的钢种。
这只是郑之旺的一次小小的成功。在科研路上,他用勤学奋发、努力上进、不懈提升的态度,深深影响着整个团队的成员。
“科研的道路要走下去,更在于通过传、帮、带,促进年轻人快速成长。”郑之旺的徒弟王敏莉认为,正是郑之旺牵头建立了研发团队分工明确、协同高效的工作机制,提炼形成了“求实创新、团结攻关、追求一流”的团队文化理念,加速了团队成员的成长。
郑之旺团队成员每年承担课题20余项,“汽车面板全流程集成技术研发”、“先进汽车高强钢研发”等项目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攀钢积累了先进的技术,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值得欣慰的是,在科研的道路上,我们许多成果正在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虽然前方的路还很长,但郑之旺和他的团队将不停地迈出科技创新的脚步,以不畏艰难的探索精神,为努力实现攀钢汽车板“国内一流、西南最优”的目标而奋力前行。
来源:攀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