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力开展钢铁加工配送业务,提升钢铁流通业态,已成为了我国钢铁流通行业的当务之急。本文分析了在我国钢铁流通中开展加工配送的必要性,介绍了当前存在的两种主要的钢铁加工配送模式——欧美模式和日韩模式。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当前存在的钢铁加工配送模式,给出了当前我国开展钢铁加工配送的建议,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士有所裨益。
关键词:钢铁流通、加工配送
一、引言
钢铁经销商处于钢厂和下游的钢铁消费企业之间,是钢铁流通的“中转站”也是整条钢铁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发挥着保证供应、降低交易费用、实现价值增值、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等重要作用,具有贸易和服务业的双重特点。
从2008年6月开始,我国钢材市场价格出现了较大的跌幅,钢铁经销商仅依靠原有的经营模式,赚取价差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已经变得相当困难。此外,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风暴的冲击,我国钢材的出口量也出现了明显的回落,影响到了钢铁经销商的效益。在新的经济环境下,钢铁经销商应当实现由钢厂的销售代理向客户的采购代理的转变:从下游客户的需求出发,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方式,为客户提供恰当数量和质量的恰当产品,与下游客户建立起战略伙伴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应对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2008年11月14日至16日在上海举行的“第三届中国钢铁贸易商大会”上,笔者对当前我国钢铁流通行业中的加工配送状况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53份,其中有效问卷46份;调查结果显示:有93.5%的企业能够为客户提供流通加工服务,但都是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加工,其中剪切的比例最高,为51.2%;其次是横切(41.9%)、长度切割(39.5%)、纵切(25.6%)、拉平(18.6%)。然而,像等离子切割、抛光等技术含量较高的流通加工所占的比例还较低,还不能为下游客户提供技术含量较高的深加工。这说明:在我国的钢铁流通行业中,大部分钢铁经销商所采取的还是粗放型的经营模式,主要依靠“买进卖出”和信息不对称来赚取买卖价差,而流通加工、配送等业务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这就导致了整个流通行业中技术含量较低,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因此,对于钢铁经销商来说,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就要提升自身的技术含量,通过加工配送业务,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为自己赢得更加丰厚的利润。
二、开展钢铁加工配送是当前社会经济环境的必然要求
广泛开展加工配送等服务性的业务,是流通与生产的合理分工,是社会分工的要求,也是经济进步的表现。无论是从政府的宏观政策,还是从下游客户的需求的角度来分析,在我国钢铁流通行业中广泛开展加工配送业务,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宏观经济政策支持钢铁加工配送业务的大力开展
2008年12月8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2009年经济工作的五项任务,其中在第三项任务“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特别强调了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这对于我们在金属流通行业中广泛开展加工配送等服务性业务,是一个强有力的助推器。
钢铁流通行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钢材在形成最终工业产品或社会消费品的价值链中属于原材料,因此钢铁经销商所面临的下游顾客大部分为生产型企业,如汽车制造企业、家电生产企业、建筑企业等,为这些企业提供钢铁材料的深加工,就属于“生产性服务业”。
对于钢铁经销商来说,进行钢铁材料的深加工,一方面有利于增加自身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赢得更多的客户;另一方面,也能够得到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实现自身更大的发展。
因此,我国的钢铁经销商应当审时度势,进一步发展钢铁加工配送业务,由贸易为主转为服务为主,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二)下游客户要求钢铁经销商为其提供加工配送服务
在与下游客户的交易和合作中,钢铁经销商可充分利用国际通行的钢材深加工和第三方物流理念,建立钢材加工配送中心把钢材深加工为制造最终产品的零部件,向需方提供钢材半成品,实现需方逐步向零库存过渡。这种钢材加工配送和第三方物流,通过钢材剪切加工配送,使卷板产品直接进入终端用户,既可为最终用户方便用料、节约成本,也可以提高公司产品附加值,增加效益,给制造企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能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率。
对于钢铁经销商的下游客户来说,开展加工配送服务,也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提高了成材率、降低了采购成本,还可大大减少钢材的库存量。据业内人士对上海汽车行业加工配送服务的推行状况和效果的调研表明,由加工配送中心按质按量按时发送,仅冷板流动资金占用一项就下降1亿多元。同样,为洗衣机行业进行钢材加工配送,使用户提高了钢材的利用率。如原先洗衣机厂自行采购的冷板都是宽1250厘米的标准尺寸,而实际使用宽度为700厘米和800厘米,自行剪切的成材利用率仅为65%。由加工配送中心根据不同宽度套裁,成材利用率高达95%,提高了30个百分点。
因此,钢铁经销商从满足下游客户需求的角度出发,也应当大力开展加工配送业务,实现自己与下游客户的“双赢”。
综上所述,在钢材市场价格连续下挫,贸易商普遍亏本经营的情况下,广大钢铁经销商应当顺应市场的要求,大力发展钢铁加工配送,提升钢铁流通业态,改变原有的粗放型的经营模式,引导整个行业向着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方向发展。
三、两种主要的钢铁加工配送模式
当前,全世界钢铁的生产主要有三大板块,一是亚洲板块,主要是中国、日本、韩国、印度,二是欧洲板块,主要是俄罗斯、德国、乌克兰、意大利等,三是美洲板块,主要是美国、巴西等国。由于各国、各地区的发展历程和基本情况不同,在对钢铁的流通加工中也呈现出了不同的模式:
(一)日韩模式
在日本和韩国,钢铁的销售和流通是相互分离的,钢厂负责生产,综合或专业性的商社负责销售。钢厂直销直供的只占其产量的3%,97%通过商社,其中通过综合商社的占75%,其流程图如下所示:
日韩模式下的钢铁流通过程图
在这一流程中,那些大型的商社一般都建有自己的加工配送中心,能够按照下游客户的要求对钢材进行一系列的深加工,再凭借其出色的物流能力将产品送达客户手中。
例如,日本的川铁商社,最早是由9个为川崎制铁服务的批发商联手成立的。销售的产品中,有80%是川崎制铁的产品,20%为其它钢厂的产品。它下设23个钢铁流通加工厂,经过深加工的钢材占其经销量的60%以上,川铁商社周围有400多家二级批发商和特约销售商,联系了10万个用户,辐射半径为300公里。
这种模式的产生,是由其具体国情所决定的:日本因其本土资源匮乏,从全世界进口矿产资源和其他工业原料,在本国生产、加工制造成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到全世界,所以日本的钢铁商社在钢铁流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一旦流通环节出现问题,将会导致整条供应链的断裂,使得产销脱节,给上游钢厂和下游客户带来巨大的风险。
(二)欧美模式
欧美模式与日韩模式相反,钢厂在钢材流通加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德国钢厂80%的产品直达用户,20%交由中间商销售,包括加工配送中心、佣金代理商、进出口商等。这是因为:欧美地区大企业较多,相对企业数量少,有着较大的批量,适合厂对厂的直销。
在这种模式下,钢厂就成为了加工配送主体,大多都建有自己的加工配送中心。如利伯库森钢材加工中心,属迪森钢铁联合公司,年加工能力30万吨,供应800家最终用户。再比如,美钢(USS)是美国最大的钢厂,60%的产品直销,主要供应汽车生产厂、建筑公司等,40%交由经销商销售,经销商交易的40%中,25%进行加工配送业务。
通过这种模式,钢厂能够与最终的客户及时沟通,随时了解市场需求状况的变动,并对自身的生产计划、产品种类等作出及时的调整,有利于增强钢厂生产的柔性;然而,这种模式要求钢厂在流通加工和配送的环节追加投资,这无疑会给钢厂带来一定的经营风险。需要钢厂在经营中权衡收益和风险,作出恰当的决策。
四、当前我国钢铁加工配送的现状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主要由外商独资或合资建设,特别是日本和韩国,如以浦项、新日铁为代表的外资钢铁企业,以美达王、住友商社、三井物产为代表的外资商社,已基本完成在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的布局设厂。
我国也在近年建立了一些加工配送中心,如宝钢在全国建成了21个钢材加工配送中心;流通企业建立了少数几家,如五矿钢材有限责任公司建立了3个钢材加工配送中心,镇江市于2007年在长江边上建立了惠龙港国际钢铁物流中心。当前,我国的钢材物流加工配送中心发展势头很快,全国已建立起了300多家钢材物流加工配送中心,主要分布在华南和中南地区的部分城市。
从总体上讲,我国钢铁流通中,深加工比重低,钢材本身的附加值没有得到提升,流通行业与下游行业的结合还不够紧密,使用钢材的综合成材率还比较低。据了解,世界发达国家钢材的综合深加工比可达50%以上,其中线材达60%,棒材40%,管材30%,板材70%左右。而我国一般钢材的深加工仅为10%-15%左右。由于钢材深加工比例低,使我国钢材的成材率和使用效率较低,也因此而失去了相当的市场。因此,提高我国钢材的使用效率和成材率,改进钢铁流通行业的经营方式,深入开展加工配送,加强与用户的战略合作关系,是提升我国钢铁流通行业竞争力的主要措施之一。
因此,作为钢铁“中转站”的钢铁经销商应当充分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积极开展加工配送等业务。一方面,可以作为钢厂生产的延续,进行钢材的深加工,增加其产品的附加值;另一方面,也能够为下游客户量身定做其所需要的零部件,可以赢得更多的客户,实现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五、对发展我国钢铁加工配送的探索
(一)开展钢铁加工配送应当从我国实际出发
在我国,特别是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应当注重对钢材的加工配送,进一步挖掘新的利润源,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国钢铁流通行业的健康发展。
但是,我国的钢铁流通行业又有着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钢铁流通行业的集中度较低。当前,全国有大大小小20多万家钢材贸易公司,但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实力的钢铁经销商很少,像中钢、五矿、浙江金属和徽商等大型钢贸流通企业更是凤毛麟角。
其次,经营方式较为粗放,技术含量低。大部分中小型钢铁经销商只追求眼前的钢材经营差价,而不愿在加工配送上投入资金,即便有些钢铁经销商配备了一些剪切加工设备或运输车辆,也只是作些简单的剪切加工,真正的独立加工配送仓储物流型的钢铁经销商很少。这就使得整个行业缺乏一定技术力量的支撑,缺乏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动力。
因此,我们在开展钢铁加工配送的过程中,不能够照搬照抄日韩模式或欧美模式,应当坚持从我国钢铁流通行业的现状出发,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钢铁加工配送之路。
(二)当前我国对钢铁加工配送模式的探索
在我国的钢铁流通中,经过不断的探索,出现了如下几种建设钢材加工配送中心的模式:
首先,部分大钢厂以延伸产品规格范围,提高直供用户比例,为用户提供更为便捷、优质的服务为目的,在全国范围内选址兴建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如宝钢先后在上海、天津、广州、杭州、青岛、重庆、沈阳、长春等城市建立了钢材加工配送中心,预计到2008年左右,宝钢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将发展到 25~30家,全部建成后将形成干线运输加区域配送的分销体制。
其次,部分有实力的钢材经销商积极将经营触角拓展至钢材加工配送领域。如中国中钢集团在天津兴建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在广东和江浙地区则有相当数量的民营经销商积极兴建钢材加工配送中心,构建以“钢厂—钢材加工配送中心—用户”为主流的新型钢材流通模式。上海五波钢结构材料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在上海铁闵钢材交易市场,建立了一个H型钢加工、配送、仓储、 销售基地。这个H型钢加工、配送基地,开辟了火焰切割加工区、涂复加工区、仓储区、销售区等,配备了三维钻床、端面铣床、抛丸喷砂机、火焰切割机等H型钢加工设备,可以加工1米高腹板的型钢,年加工量为5万吨,占五波公司在铁闵钢材交易的H型钢销售量的20%。
钢铁经销商利用在资金和服务手段上的优势,与钢厂建立了稳定的供货关系,成为供需双方的重要中间桥梁。为了稳定钢厂和使用厂家的关系,钢铁经销商主动投资建立仓储和剪切配送中心,这一势头非常之快,设备的档次及加工质量也越来越高,成为钢铁加工配送中的主要形式。
第三,国内一些专业仓库、铁路专业线在现有的专业仓储基础上,配套建设横、纵剪切设备后,为钢材使用厂家提供钢材加工配送服务。
第四,终端用户企业自建分条、横切、冲片、套裁、激光拼焊生产线,在满足自用后,向社会提供加工配送服务。如造船、集装箱、汽车以及冰箱、空调、洗衣机、电机、变压器等行业中多数企业自建了钢材加工生产线,在为本企业提供原材料加工配送的同时,也为本企业之外的一些钢材用户提供钢材加工配送业务。
第五,社会自建钢材剪切配送加工中心。近年来,我国自建钢材剪切配送加工中心发展很快,加工能力已超过1000万吨,主要以加工薄规格冷热板、电工钢、镀锌、锡板、彩板为主。
上述这些模式,是我国企业在钢铁流通中所作出的有益探索,其中的一些成功的经验,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进一步提升我国金属流通行业的竞争力。
(三)对我国钢铁加工配送的建议
笔者认为,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钢铁加工配送之路的过程中,应当主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做好钢材流通业发展的理论指导和科学规划。钢材流通业的管理与发展是一个系统化的问题,而目前我国钢材流通业发展缺乏全局性的科学规划。钢材加工配送中心的建设,会花费巨大的成本:一方面需要大量机器设备、厂房等固定资产的投入;另一方面也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员的支撑。因此,各地区应在相互协作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钢材加工配送中心的加工能力、辐射能力等问题,统筹规划钢材交易市场、配送中心的建设和功能配置,避免重复建设。
其次,钢铁经销商在建立加工配送中心之前,应当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明确客户需求,在此基础上,做出选址、设备配置、经营模式等决策。争取能够做到按照最终用户的要求,在钢材的加工配送加工中心将钢材经过矫正、清理、剪切、冲压等工序,把原料形态的钢材加工成下游用户所需的各种半成品或零部件,并通过其仓储、运输系统,及时地提供给最终用户直接使用。
第三,运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整合上下游的资源,不论加工配送中心的投资主体是钢厂、钢铁经销商还是下游客户,加工配送中心的运营过程中,都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确保加工配送工作的有效开展。
最后,钢材加工配送中心的建设和运营,应当依托信息技术的支撑。要依托行业电子商务平台,以钢铁供应链为主干进行资源整合,改进加工配送中心的经营模式,将采购、分装、贮存、调运、加工和信息服务等功能集于一体,借助钢铁供应链上各功能部门之间的“协同效应”和“成本转嫁”效应,为目标企业提供点对点、门对门、零库存、一站式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实现钢铁流通业的集约化发展。
总之,要提升我国钢铁流通业态,就要求我们在流通环节中大力开展加工配送业务,从我国钢材生产与需求匹配的角度出发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钢材加工配送之路。
参考文献:
[1]李贤.钢铁流通:编织网状供应链.供应链运作.2006(9):49—50
[2]张华良.采购代理与终端销售——浅谈钢铁流通企业的发展新趋势.营销与管理.2008(14):46—47
[3]李耀强.新时期金属流通企业经营和管理思路调整.中国物流与采购.2004(6):24—26
[4]我的钢铁.国内钢市应大力发展仓储物流加工配送.2008
[5]大宗钢铁网.钢材流通业态存在问题和应对措施.2004
[6]丁俊发. 创新中国钢材流通模式.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