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史潮头,回望来时路,我们激情豪迈;展望新征程,我们信心满怀。
40年来,我国钢铁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下游用户的转型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近期,《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特派出多路采访组,深入钢铁企业进行实地采访,并推出《改革开放40周年·钢铁万里行》栏目,和广大读者一起,追寻4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钢铁改革开放、砥砺奋进的足迹,分享钢铁企业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环保节能等方面的探索实践和典型经验,以进一步坚定信心,共同推动钢铁行业深化改革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记者 熊余平
7月31日,中国冶金报社“纪念改革开放40年·钢铁万里行”采访组来到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宝武”),采访了中国宝武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德荣。7月末的上海,骄阳似火,但在陈德荣眼里,中国宝武的事业比这天气更要火热。
宝钢(现更名为中国宝武)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国企改革的先行者,通过几十年的艰苦创业、持续创新,创出了世界一流业绩,建成了世界一流企业,引领中国钢铁工业走上现代化发展之路,开创了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新模式。
1978年12月23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的第二天,在扬子江畔,宝钢打下了第一根桩,标志着宝钢建设全面拉开了序幕。当时,中国各项事业百废待兴,都需要投入。国家节衣缩食,拿出300亿元建设一个钢铁企业,还是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伴随着争议和质疑,宝钢建设也几起几落,但党中央建设宝钢的决心始终不曾动摇。邓小平同志预言:“历史将证明,建设宝钢是正确的。”近40年过去了,宝钢交出了怎样一份答卷?陈德荣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宝钢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特大型引进项目的成功实施者,而且也是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取得成功的实践验证者。宝钢人“建好一个宝钢、上交一个宝钢、输出一个宝钢”,向全国人民交出了三份出色答卷,以优异的经营业绩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目标。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斥巨资兴建的首个现代化大型钢铁企业,历代宝钢人不辱使命,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宝钢之路,为中国钢铁工业的腾飞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总结宝钢经验,陈德荣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宝钢走出了一条大规模“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建设特大型现代化钢铁企业之路,开创了中国钢铁企业赶超国际先进技术之先河。宝钢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大胆探索系统集成、自主创新,创造了特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系统管理和特大型钢铁企业现代化生产管理新模式,其经验已辐射传播到国内其他兄弟企业。
宝钢走出了一条钢铁企业质量效益型集约式发展之路。宝钢摒弃了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从一开始就定位于国内市场紧缺、替代进口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双高”产品,始终瞄准国际最先进技术,与用户实行产品质量标准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对接,从追求产量、产值转向追求质量、效益,又上升到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宝钢走出了一条中国钢铁企业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其从建设时期起就立足于生产制造的自动化,注重信息技术与钢铁生产技术的结合;关注生态友好,大力投资于环保设施,从源头上控制污染,保护环境,节能降耗,推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坚持“以人为本”,为员工的成长和人才价值的发挥提供巨大的舞台,人才成为宝钢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宝钢走出了一条中国国有企业做大做优做强的改革发展之路。在生产能力、销售规模不断扩大,跻身于国际先进钢铁企业行列的同时,宝钢从一个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钢铁厂,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遵循市场规律,把握市场机遇,以强大的国际竞争力跻身于世界一流企业行列。
数字或许是枯燥的,但又最具说服力。
从1985年9月份宝钢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到2018年6月份,中国宝武累计产铁6.81亿吨、钢7.61亿吨、钢材7.04亿吨,实现销售收入4.4万亿元,实现利润3017.99亿元,上交税费2971.82亿元。宝钢汽车板年生产能力超过1000万吨,是国内最大、全球前三的汽车板制造企业;取向电工钢年生产能力达到80万吨,产量规模居世界第一位,约占全球取向电工钢总产量1/3,完全满足了我国输配电行业的需求。
如今,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大到高铁、航天航空、大飞机、核电,小到汽车、家电,我们都能看到宝钢产品的“身影”。可以说,宝钢既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同时也用钢铁“脊梁”支撑起中国改革开放的宏伟事业。
中国宝武由原宝钢集团有限公司和原武汉钢铁(集团)公司联合重组而成,于2016年12月1日揭牌成立。中国宝武注册资本527.9亿元,资产规模7395亿元,产能规模7000万吨,位居中国第一、全球第二。对于这家由中国最具竞争力的两家大型钢企联合打造的钢铁航母,能否做到行稳致远?对此,陈德荣首先给《中国冶金报》记者看了2组数据:
2017年,中国宝武实现钢产量6533万吨,营业收入4642亿元,利润140亿元,同比增利70亿元,上交税费230亿元,同比增加32.5%。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湛江钢铁2017年投产后实现全面盈利,当年实现纯利润23.1亿元。
2018年上半年,完成粗钢产量3269万吨,同比增长1.9%;实现营业收入2058亿元,同比增长8.2%;实现利润总额138.2亿元,同比增长59.1%。
对这一成绩的取得,陈德荣坦言:“人努力,天帮忙。”他表示,借助国家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东风,中国宝武在做好加减法,充分发挥协同效应,大力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一是推进瘦身健体,经营管控质量显著提高。
中国宝武坚定不移、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部署,持续化解钢铁产能,强势推进压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6年、2017年累计化解钢铁产能1542万吨,原定三年目标提前一年实现。2017年,中国宝武坚持“企业不消灭亏损,就消灭亏损企业”的原则,进一步加大扭亏增盈和治僵脱困工作力度,累计压减法人户数180户,亏损子公司户数同比下降61户,累计完成33户僵尸和特困企业的处置,为发展新业务腾挪了空间,受到国务院国资委好评。
二是加快整合融合,协同效应充分释放。
中国宝武稳扎稳打,联合重组一年多来整合融合“1+1>2”的协同效应充分体现。钢铁产业成绩斐然,通过首日计划、百日计划和年度计划,宝钢股份重点推进研发、采购、营销、财务、信息化五个方面的协同效益项目。经过努力,截至2017年底,整合工作按计划节点高质量完成了680项任务、196项里程碑任务、52项协同效益快赢项目,取得了超预期的显著成效。同时,非钢业务跨单元协同整合也持续突破,为后续深度融合奠定了扎实基础。外界曾经最为关心的两家企业的文化融合也进展顺利。一年多来,中国宝武在文化融合方面展现出强大的凝聚力。
陈德荣认为,中国宝武重组成功主要赢在“整合协同”,两家企业发挥了协同效应,解决了很多市场的问题:比如采购的协同、营销的协同、研发的协同、产线分工的协同,通过专业化整合带来协同效应,双方发挥了优势互补。比如说,原来宝钢有研究院,武钢也有研究院,研究的东西都是一样,而且互相保密。在舟山,宝钢和武钢都有码头,产品也有很多雷同。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通过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一定是提高效益、效率的有效手段。他认为宝武重组是一个比较经典的案例。
三是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
中国宝武以市场为导向,因企施策,积极探索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2015年以来,中国宝武实施了23个混合所有制改革项目,引入非公资本17.3亿元。目前,中国宝武共有混合所有制企业115户,占企业总数的23%,集团营业收入和利润的70%来自混合所有制企业。
2017年5月份,欧冶云商实施了首轮股权开放和员工持股,引进了本钢集团、首钢基金、沙钢集团、建信信托、普洛斯和三井物产等6家战略投资者,126名员工成为股东,募集资金超过10亿元。
陈德荣指出,打造钢铁生态圈是一个新的商业模式。欧冶云商利用中国宝武在制造端的优势,通过这样一个新的商业模式,把欧冶跟金融、其它产业进行一个协同,从而在服务领域来挖掘钢铁业未来发展的空间和价值。他表示,随着中国宝武在制造领域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其在服务端的话语权也在进一步提高,欧冶的竞争力以及与主业协同的价值也会更大。未来,围绕着钢铁生态圈建设,中国宝武会更多地在服务领域进行更大的市场化布局。这个布局是全方位的,既有互联网、信息化、大数据,也有金融、供应链、物流加工配送体系,从而为最终客户创造最大价值,为钢铁产业产生协同。今后,中国宝武还会与相关企业一起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共同打造这个第三方平台。
陈德荣指出,中国钢铁业在钢厂吨钢投资成本、建设周期等方面效率处于世界前列,但在劳动效率、研发效率、财务效率等运营方面与世界先进企业尚有较大差距。
在与《中国冶金报》记者交谈中,陈德荣表示,差距表明,中国钢企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但是,他认为目前中国钢铁业高质量发展的窗口
陈德荣强调,中国钢铁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做到绿色化;其次是精品化;再次是智慧化;最后是国际化。他表示,中国宝武作为行业龙头,应率先垂范高质量发展,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高质量推进宝武重组和融合工作。宝武联合重组深刻吸取了以往的经验教训,真正在“重组”和“融合”上下功夫。陈德荣介绍,2017年是中国宝武重组的第一个完整年,公司将重心放在钢铁主业的聚焦融合上;2018年在进一步深化钢铁主业聚焦融合的基础上,重点推进多元产业的聚焦融合。
高质量推进处僵脱困和压减法人工作。截止到2017年底,中国宝武已经压减、关闭和处置180户低效和不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法人。2018年将继续做好国资委重点关注和督办的几大特困企业的脱困工作,压减30%的参股企业。
高质量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国宝武在一级子公司层面全面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宝钢股份和宝信软件相继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欧冶云商实施第一轮股权开放计划。下一阶段,中国宝武将以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为契机,在新业务、新产业新建企业时就会联合各种市场主体,以多元化的方式推进混合所有制,实现共建共享。
大力推进由钢铁到材料的转型。中国宝武作为钢铁材料制造企业具有发展新材料得天独厚的优势。下一步,中国宝武将聚焦大交通、新能源、传统用材提升等市场领域,以铁基新材料、炭基新材料、轻金属材料制造为重点发展方向,打造集材料及应用研发、材料制造、材料加工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材料供应商和解决方案服务商。
持续推进人事效率提升工作。中国宝武结合聚焦重组,将人事效率提升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列入到各子公司的商业计划书和子公司领导人任期责任制考核内容中,刚性规定每年必须完成不低于8%的人事效率提升工作。迫使子公司要么做大分子(提高业务规模),要么做小分母(减少冗员)。
进一步加大智能制造推进力度。中国宝武以技术装备较先进的宝钢股份为重点,全力推进智能制造工作。宝钢股份智能制造已完成由导入阶段向系统化落实阶段的转变,构建集智能装备、智能工厂、智能互联于一体的智慧制造体系,打造面向未来的全新竞争优势,力争在钢铁行业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与模式,为我国钢铁工业实现智慧制造率先垂范。
针对中国宝武下一步发展目标及战略定位,陈德荣保持非常清醒的头脑。他表示,2017年以来,钢铁行业形势虽有所改善,但并未改变整个行业长周期调整的趋势。中国宝武作为一家央企,钢铁行业的龙头企业,在践行国家战略、实现宝武愿景使命的征程中,在新时代必须要有新担当、新作为。
中国宝武制订的首轮战略规划(2016~2021)显示,未来中国宝武将打造以绿色精品智慧的钢铁产业为基础,新材料、现代贸易物流、工业服务、城市服务、产业金融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
陈德荣向《中国冶金报》记者展示了中国宝武发展的一幅幅宏伟蓝图。
钢铁产业是中国宝武承担国家产业责任的主要载体,也是中国宝武从产业经营向资本运营转变的关键一环。钢铁产业定位于成为中国第一、世界领先的精品钢铁制造服务商。
新材料产业聚焦大交通、能源及新型建筑用材等领域,探索和培育若干符合战略选择的前沿新材料方向,打造集研发、制造、加工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材料供应商和解决方案服务商,培育集团新的支柱产业,成为中国宝武第二大制造业务板块。
现代贸易物流业服务于冶金工业原燃材料、钢铁及相关材料和制品、相关大宗商品全流通领域,构建共建共享的基于互联网B2B开放平台和服务型生产体系,积极推动行业秩序重构。
工业服务业依托集团的技术积累与品牌优势,以服务集团和行业为起点,为企业和社会提供全生命周期、高效运营的系统解决方案及相应的工程服务。
陈德荣透露,最近中国宝武有个课题,拟建立一个全球高炉低碳冶炼共性技术平台,向全球开放,这是宝武承担行业绿色发展社会责任的一个举措,准备花几个亿。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到今天,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责任,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中国钢铁业是中国制造业走向世界为数不多的具有竞争力的行业,过去我们主要是跟随,未来我们要加大引领全球钢铁创新的步伐。”他表示。
城市服务业以存量不动产盘活为基础,适度增量为辅,以“产、融、网、城”一体化为抓手,聚焦发展产业不动产,催生配套的城市新产业,创新“厂区-园区-城区”协同发展新模式,成为中国领先的园区综合开发和运营服务商。
产业金融业打造专业化、市场化、平台化的产业金融服务体系,为冶金及相关产业提供供应链金融、产业基金、资产管理和社会财富管理等金融综合服务,成为集团重要的支柱产业。
陈德荣表示,到2021年,中国宝武将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钢铁产业资本投资公司:完成适应“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化布局,产能规模为8000万吨~1亿吨。相关产业领域拥有若干个营收过千亿元、利润过百亿元的支柱性产业和一批百亿元级营收、十亿元级利润的优秀企业。
对上述目标的实现,陈德荣显得信心十足。他表示,钢铁强国的标志一定要有强企,这也是中国宝武给自己的定位。中国宝武将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牢记党和国家的嘱托,勇担钢铁强国使命,引领示范行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影响力,努力成为全球钢铁业引领者。
陈德荣指出,任何一个行业都有个“野蛮生长”的过程,中国钢铁的发展模式是没有先例可循的。中国目前钢产量已经突破8亿吨,产能突破10亿吨,这样一个规模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世界上除了中国,还没有一个国家钢产量突破过2亿吨。在“野蛮生长”时期,谁投资都能挣到钱,在这个阶段,一定不会有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只有过剩经济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的一个标志。因为市场经济一定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这个基础性作用发挥一定是在市场充分竞争基础上产生的。中国钢产量达到一定峰值后,必然会走向专业化产业集中。通过市场化竞争、法治化监管,低、小、散、乱、差企业最终会被淘汰,从而形成竞争性的平衡。“我认为,凡是有巨大挑战的时候,一定也会带来巨大机遇。危机危机,危肯定有机。所以,我认为现在是中国钢铁行业最好的洗牌的时候,结构调整的时候。谁有竞争力就能够胜出。”他指出,在过去,对一个企业来说,扩张规模是有边界的,而今天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管控的方式、手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商业模式创新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提高产业集中度一定是中国钢铁工业未来发展的规律,至于是由宝武还是由其他钢企来重组,我认为这并不重要。”他举例说,日本钢铁工业在上世纪70、80年代就进入过剩,去年新日铁住金和日新制钢又进行了一轮整合,它还在提高产业集中度。“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员企业有380家,伴随着重新洗牌,产能下降,集中度提高,你说还会剩几家?当然不管有几家,宝武一定是其中最大或者说最优秀的一家,这是我们对自己的期许。”陈德荣语气显得非常自信。
陈德荣认为,参与中国钢铁洗牌,中国宝武未来发展有两大抓手:市场化重组和国际化产能合作。
2017年4月份,中国宝武作为主发起人,与美国WL Ross公司、中美绿色东方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招商平安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成立了四源合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并以此为平台设立了钢铁企业重组基金——四源合基金,旨在为中国钢铁行业去除过剩产能,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服务。四源合基金首发项目——司法重整重庆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正在按计划推进,目前重钢实现了业绩大幅扭亏为盈。
在陈德荣看来,四源合这种重组模式,更接近市场化原则,未来将成为中国宝武重组的一个主要手段。
中国宝武作为中国制造业首家(2003年)、连续15年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国际化经营是其一直坚持不渝的战略。陈德荣指出,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中国钢企进入到了世界500强的行列,但多数还是国内企业,称不上是跨国公司,更不是全球化企业。
他强调,原宝钢就是一个国际化的企业,宝钢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一个国际产能合作的典范。即使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宝钢哪怕国内效益再好,也要坚持每年拿出10%的产品出口国外,参与国际竞争,经受国际市场检验,从而追上国际先进步伐。但是,国际化也有个把握时机和火候的问题。前20年,国内市场好于国际市场,中国宝武将目光更多聚焦于国内市场,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而国际市场虽然看上去“很美”,但实际运行起来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他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我常说半夜3点钟叫的鸡,叫得太早该杀;早上9点钟叫的鸡,叫得太晚也该杀,这里面有个把握时机的问题。”他认为过早的国际化投资并不一定会带来丰厚的回报,有的反而成了企业沉重的包袱。但是,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响应,未来,中国宝武将以“一带一路”和国际产能合作为抓手,加快全球化步伐。他透露,目前,已经有了一些潜在的合作对象,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中国宝武将会有一些实实在在的合作项目落地。
2014年,陈德荣由浙江省调任中国宝武工作,2015年就赶上了钢铁行业“最惨淡的年代”,全行业陷入亏损境地。对此,陈德荣深有体会。他表示,只要有付出,就一定有回报。任何时候,再好的行业也有不好的企业,同理,再不好的行业也有活得不错的企业。企业和个人一样,关键是做好自己,把专业的事做到极致,让企业的竞争力始终在行业当中处在前列,从而把竞争对手远远甩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