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欢迎您!

张晓刚谈改革开放40年中国钢铁工业的经验教训和未来之路

2018年7月20日 9:26:46来源:作者: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钢铁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回首40年,多少人、多少事,依然历历在目,犹如一朵朵浪花,闪耀着国与钢的辉煌,折射着钢铁人薪火相传的强国梦想。《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特推出《改革开放40年·见证者说》专栏,邀请钢铁行业领导、专家、企业家讲述当年的故事、回忆难忘的情怀,总结40年来钢铁工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为新时代钢铁工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本期为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中国冶金报社社长兼总编辑陆闻言亲率记者对现任中国检验检测创新联合体主席,曾任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世界钢铁协会会长、国际标准化组织主席、中国钢铁行业领军人物之一的张晓刚的专访。

核心观点

回过头来看,这40年中国钢铁工业蹚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路子。这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企业的功劳,这是几代钢铁人的共同心血。

高质量发展是产业发展,是经济发展,是国家发展,产品质量只是高质量发展中一个很小的部分。

标准的作用,可以促进科技创新,可以促进产业发展。当你达不到标准的时候,就是技术壁垒。

过去,在工业领域,标准化发展的一个规律是,先产品化,然后标准化,最后产业化。但最近几年,在新技术领域,标准化出现一种新的趋势,就是先标准化,然后产品化,最后产业化。

过去几十年,中国钢铁企业走的科技创新道路基本是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但是,今天中国钢铁工业再走这样一条路,是不可能成功的。

在科技创新的方式上,我们必须有新思考、新思维、新观念、新做法。我们必须把传统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改成以自主创新为主,以原始创新为主,甚至以颠覆式创新为主的科技创新模式。

中国钢铁工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应着重创造一种支持创新的文化。如果大家都怕失败都不去干的话,永远没有明天。


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记者 陆闻言 徐可可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钢铁工业一步步走到今天,应该说是几代钢铁人努力的结果。这其中的一个宝贵经验,就是我们走了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今天中国获得巨大成功,获得全世界认可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日前,现任中国检验检测创新联合体主席,曾任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世界钢铁协会会长、国际标准化组织主席、中国钢铁行业领军人物之一的张晓刚,在接受《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记者专访时,对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钢铁工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发表了看法。

左为张晓刚  右为陆闻言

对于中国钢铁工业的未来发展之路,张晓刚表示,现在中国钢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今后必须考虑如何对世界钢铁工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中国钢铁工业蹚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路子

40年前的中国钢铁工业,面临严峻挑战。“上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钢铁作为基础原材料,必须扩大品种、提高质量,以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然而,那个时候,国家的经济基础还很薄弱,资金匮乏,不可能都像建设宝钢那样直接投资新建现代化钢厂,绝大多数老牌钢铁企业走了技术改造的路子,最终殊途同归,全部走向现代化。这其中的道路很艰难,但现在的成就有目共睹。”张晓刚说,“回过头来看,这40年中国钢铁工业蹚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路子。这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企业的功劳,这是几代钢铁人的共同心血。”

2011年10月份,时任鞍钢集团公司总经理的张晓刚正式当选世界钢铁协会会长,这是该协会历史上首次由中国人担任会长。“这是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只是我很幸运,代表中国钢铁工业出任了这一届世界钢铁协会会长。这是世界钢铁对中国的认可,对中国钢铁工业40年发展的认可。”张晓刚说。

张晓刚特别强调,中国政府近2年在化解钢铁过剩产能和取缔“地条钢”方面卓有成效的工作,让世界钢铁工业感受到了中国的担当和贡献。他表示,中国政府化解钢铁过剩产能、取缔1.4亿吨“地条钢”的决策十分正确,不仅使中国钢铁工业重新实现了盈利,走上了结构优化的道路,而且促进了世界钢铁工业的复苏。

“去年新日铁总裁见到我时说,感谢中国钢铁工业在去产能方面所做的努力,拯救了世界钢铁工业。”张晓刚说,“这个就是中国钢铁工业在发展中积累的经验起了作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和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共同发挥作用,形成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所以,不要说一个国家的发展必须走所谓的市场经济道路或是计划经济道路,只要能成功,哪条路都行得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今天中国获得巨大成功、获得全世界认可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中国积累了经验,为未来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发展经济树立了一个可借鉴的榜样。当然,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治理方式。4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中国的这种治理方式是非常成功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制造业在世界遥遥领先。”

“所以,总结这40年的时候,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在高速发展的今天,已然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整个人类文明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中国能够提供更好的经验和解决方案,让发展中国家在进一步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再走我们走过的一些弯路。”张晓刚说。


经历过产能过剩后中国钢铁将迎来结构调整

40年来,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亦有深刻教训。只有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对的就坚持,不对的就及时改正,如此才能一步一步向前发展。

张晓刚认为,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一个深刻教训,是我们又再次走了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当中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这个教训必须牢记。先污染后治理,有些影响是很难消除的。例如,钢铁生产当中,焦化工序会产生酚氰废水,其大量排放会严重污染水系,而这个影响是十分长远的。”张晓刚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怎么样变成现实?怎么样变成行动?我觉得这是中国钢铁工业未来发展必须思考的问题。”

对于中国钢铁产能过剩的问题,张晓刚认为,这不能说是产业规划的失败。“应该说在发展过程当中,我们有过失误,这些失误更多的是我们在积累教训。因为中国市场经济发展道路是所有人都没有走过的,也是任何国家都没有经历过的,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事实上是一个探索、积累的过程。”张晓刚表示,“中国钢铁产能过剩确实存在,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对钢材需求增长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企业觉得有利润,就投入资金扩建产能,正是这个过程才导致今天这个结果,所以我不认为这里有严重的过失。我认为,其他国家都经历了这个过程,只是说到今天别的国家更成熟一些,因为他们早就经历过工业发展的初期和中期,早就面临过产能过剩和环境污染的问题,也早就进行了结构调整、产业重组,提高了产业集中度。而中国还没有经历这个过程。应该认识到,中国的产能过剩和西方的产能过剩是不一样的,西方的过剩是经济周期性波动带来的过剩,而中国的过剩更多的是一种结构性的过剩,这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结果。这一阶段过去之后,当钢材需求降低的时候,结构调整就要来了。结构调整的过程就是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优化、布局优化的过程。”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必然

改革开放40年来,钢铁行业成绩斐然。现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前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高质量发展这个提法恰到好处,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必然结果。”张晓刚表示,“中国过去走的是一条追求速度和数量的发展道路,当然也获得了巨大成功,但现在发现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于是,党的十九大提出要高质量发展,要转型。

钢铁企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张晓刚指出,首先,企业领导须深刻理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企业领导要走出高质量发展就是提高产品质量的误区。应该认识到,高质量发展是产业发展,是经济发展,是国家发展,产品质量只是高质量发展中一个很小的部分。”他说。

其次,企业须在行动上真正解决影响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例如,不管是国有钢铁企业还是民营钢铁企业,过去在招标采购当中,基本上采用的是低价中标的方式。这在过去抑制腐败、降低企业成本上确实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这种低价中标的模式,使得供货商只满足了企业的最低标准,而最低标准是无法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所以,在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我们不但要在观念上发生变化,也要在行动上有所改变,这样才能改变我们过去已经形成的一些固定模式。只有改变、创新,高质量发展才可能成为现实。”他说。

担任国际标准化组织主席3年多,张晓刚对高质量发展中的标准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表示,去年5月份,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主旨演讲中提出,推动建设“一带一路”,要促进政策、规则、标准三位一体的联通。“从来没有任何领导人有这样的提法。过去,在治国理政方略上,我们以政策、法规等行政性的制度工具为主,以标准这样的技术性工具为辅。现在,我们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有高标准。未来,我相信在中国的转型发展过程当中,技术性的制度工具会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他说。

谈到标准对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张晓刚举例说,20年前,我们没有企业能生产子午线轮胎钢帘线,因为我们达不到标准。当时,我们购买国外的子午线轮胎钢帘线需要付9000元/吨的高价。后来,我们通过一系列努力,掌握了子午线轮胎钢帘线的研发技术,现在价格已大幅下降。“这就是标准的作用,它可以促进科技创新,可以促进产业发展。当你达不到标准的时候,就是技术壁垒,必须通过技术创新的手段去改变自己的现状。这就是标准推动中国钢铁工业进步的过程。”他表示。

张晓刚指出,过去,在工业领域,标准化发展的一个规律是,先产品化,然后标准化,最后产业化。但最近几年,在新技术领域,标准化出现一种新的趋势,就是先标准化,然后产品化,最后产业化。他举例说,2014年,ISO发布了ISO13482服务类机器人标准;2015年,意大利护理中心用上了护理机器人;2016年,日本软银机器人公司开发的Romeo护理机器人投入使用,该机器人已具备人形外观。“现在高新技术发展带来的商业模式变化,值得中国钢铁工业甚至其他制造业注意。未来你不重视标准,你不主导标准,就是别人主导规则,因为标准的主导者一定是技术引领者,是行业市场的控制者。”他说。


中国钢铁工业未来必须致力于引领技术进步

“现在大家都认识到标准的重要性,都想主导标准。中国作为后发国家,主导标准的难度非常大。对中国钢铁工业来说,在技术规则制定方面几乎没有话语权,这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他说。

要做标准的主导者,还是要靠科技创新。张晓刚表示,在过去的历史长河中,主要的标准制高点已经被占领了,现在的ISO标准当中约95%由几个主要发达国家主导,其他的170多个国家主导剩下的5%,中国在这5%里。

张晓刚认为,现在中国钢铁产量世界第一,但作为“世界钢铁老大”,我们在引领全球钢铁行业发展中几乎没有起到作用。“下一步,如何在引领钢铁行业技术进步方面做点工作,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钢铁老大’,是中国钢铁工业应该思考和谋划的重点。过去几十年,中国钢铁企业走的科技创新道路基本是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但是,今天中国钢铁工业再走这样一条路,是不可能成功的。我们一定要为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也就是在科技创新的方式上,我们必须有新思考、新思维、新观念、新做法。我们必须把传统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改成以自主创新为主,以原始创新为主,甚至以颠覆式创新为主的科技创新模式。只有这样,中国钢铁工业才能在世界上有地位、受尊重。”张晓刚说。

张晓刚最后强调,中国钢铁工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应着重创造一种支持创新的文化。如果大家都怕失败都不去干的话,永远没有明天。另外,在创新过程中要有开放的心态。“以前,中国钢铁企业对自己创新的东西搞封闭,互相之间谁也不知道对方在研究什么,结果往往是大家都做相同的创新,钱都花了,最后谁也没做出来成果。这是中国钢铁工业走过的弯路。”张晓刚说,“未来,中国钢铁企业不仅相互之间要开放,而且要跟世界顶级企业一起,在行业发展的颠覆式创新和原始创新方面加强合作。这是中国钢铁工业应有的胸怀。”


联系电话:010-63317296 网上经营许可证号:京ICP:0604858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6号
copyright©2005-2008 www.cumetal.org.cn all right reserved 技术支持:杭州高达软件系统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