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业向钢铁强国跨越 需提升核心竞争力
2014年7月10日 8:46:49来源:作者:
近日,中钢协数据显示,前五个月纳入中钢协统计的88家重点大中型钢厂中仍有26家亏损,亏损额达到89.31亿元。中国钢铁业要想实现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跨越,关键是要提升核心竞争力。
在过去十余年中,由于中国经济的超高速发展,周期性行业盲目扩张,实际产能的扩张速度远远大于“表观消费量”,形成历史上罕见的产能过剩。钢铁行业盲目扩张的直接结果,就是集体亏损。
曾几何时,特别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大炼钢铁,超英赶美”的口号响彻中华大地。而从1996年钢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开始,中国钢铁产量连续近20年蝉联世界榜首,已经成为世界级的钢铁生产的大国。
但荣耀前后都有危机。中国还不是钢铁强国,产量的辉煌掩盖不了钢铁业的内在危机,其危机的要害表现在两个问题上。
一是能耗大,每生产一吨钢所用的矿石、煤炭、电力等资源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甚至世界平均水平。而且,随着这些年钢铁业发展,一些地方大炼钢铁,单位钢材消耗资源量在递增。二是产品结构不合理,低附加值的长型钢材占了60%以上,而汽车、机床、家电等行业所需的高档钢材要大量进口。
中国实际上还未走出“大炼钢铁”时代。
钢铁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工业基础,其发展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钢铁消耗大户的房地产行业、基建行业、机械工业、汽车工业等,钢铁工业将随着这些行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这些行业衰退而衰退。
然而,目前情况正变得越来越糟糕。在全球宏观经济环境难言乐观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之下,国内钢铁行业困境或将长久持续,冬天会很冷很漫长。
“十二五”期间,在产能过剩、钢价低迷、铁矿石没有话语权等“腹背受敌”的情况下,改善钢企盈利能力,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兼并重组就能解决的事情了。
转型升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国内全面“调结构”、“转方式”的大形势下,转型和结构调整也成为钢铁行业的主要基调。
钢铁行业作为传统产业和基础产业,已不能继续过去那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以高投入扩张,来换取行业的高速发展之路,必须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从国际上看,提高中国钢铁工业的竞争力,迫切需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在当今世界,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特点日益明显。特别是在近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各国都把推动科技创新作为重要举措,对本国科技和产业发展进行新的部署,积极抢占科技和经济发展制高点,一些国家提出的再工业化,也无不以科技创新为基本战略。
从全球钢铁工业看,优势企业都力争通过科技创新把握未来钢铁工业工艺、技术、产品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在当前全球钢铁业处于低迷的情况下,一些企业反而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以便在全球钢铁业竞争中长期处于优势地位。
从国内看,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目前面临着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能源、资源约束不断强化,土地、环境压力日益增大,转变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必然选择,这也预示着过去钢铁工业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
同时,下游行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明显加快,钢铁工业只有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才能不断满足下游行业发展的需要。
而中国钢铁业要想实现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跨越,关键是要提升核心竞争力。面对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面对以创新和技术升级为主要特征的激烈国际竞争格局,中国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已经日益成为发展的瓶颈。
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十二五”时期引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需要,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迫切需要。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国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就要增加新产品开发研究投入,努力增产替代进口的产品,进一步扩大钢铁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与此同时,要在结构调整中提升资源整合能力。“十二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要加大力度淘汰钢铁行业落后产能,钢铁业正面临着调整和优化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历史性战略转型时期。
钢铁行业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期,以联合重组促做大做强,以节能减排促淘汰落后,以调整结构促自主创新,解决好产业集中度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生产力布局不合理、产能过剩矛盾等突出问题,使钢铁行业走上良性、健康、科学和可持续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