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以来,我国经济逐渐步入“新常态”发展阶段。对于钢铁行业来说,钢材需求增速放缓,全球化竞争将加剧,节能减排、技术进步、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等压力和挑战日趋严峻。“新常态”下,钢铁行业发展中旧的矛盾和新的问题相互叠加,企业运营面临的变数频现,过去惯用的发展模式和竞争手段都经历着市场新的考验。
持续两年多的钢贸信用危机,给钢铁物流仓储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导致传统钢材现货交易大幅萎缩,大批钢铁物流仓储企业被淘汰出局。无独有偶,今年初以来,随着我国经济逐渐步入“新常态”的特殊发展阶段,钢材需求增长放缓,钢铁企业出货不畅,钢市成交情况持续低迷。这对于钢铁物流仓储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企业的盈利能力明显下降,不正当竞争加剧,行业发展遭遇“瓶颈”。
近日,笔者走访了部分具有一定规模的上海钢铁物流仓储企业。据了解,经历了“仓单重复质押”和“行业信用缺失”的公共危机后,截至去年底,这里原来的300多家仓储企业、钢材市场(前店后库式钢材市场)已经减少到80家左右。目前存活下来的钢铁仓储企业虽然躲过一劫,但面临着僧多粥少、钢贸行业信用体系缺失的严峻局面。
钢材仓库的“蓄水池”功能萎缩
过去,钢贸商和钢铁物流仓储业在钢铁供应链中一直扮演着“蓄水池”的角色。如今,由于钢贸商存放钢材的需求明显萎缩,这种“蓄水池”功能几乎已经衰竭。
在一家总仓库面积为11万平方米、仓储容量为35万吨、月作业能力为30万吨的仓储企业,笔者看到,只有稀稀拉拉几辆汽车进出仓库运货,仓库内存放的钢材还不足仓储容量的1/4。在装卸钢材的码头,吊车都安静地停在那里,泊位也空空如也,昔日车水马龙的景象早已不在。
仓库管理人员告诉笔者,过去这里等着运货的汽车队伍可以横穿几条马路。在钢材需求旺盛、供不应求的年代,大多数钢贸商都备有钢材库存,少则数千吨,多则数万吨乃至数十万吨,有的钢贸商甚至大量囤货“捂行情”。如今,别说是大多数钢贸商没有资金备库存,即使资金充足也不敢囤货!“这个仓库有家长期合作的客户,以前每个月都保持2万吨~4万吨钢材库存周转量。今年,受到钢材价格持续下跌的影响,由于没有及时减持钢材库存,该客户损失惨重。”他说。
现在,钢贸商囤货博行情的现象已基本绝迹,仓库的长期租户也越来越少,大多是临时存放、快进快出,钢材进出仓库的流速明显加快。仓库管理人员告诉笔者,前几天有一批载着2万吨钢材的船队来到仓库,在两天之内就全部装卸、入库、发运出库。钢材存放需求萎缩,导致目前上海的钢材仓储能力出现过剩,仓库的闲置率明显上升。
相关的钢材社会库存量统计数据也佐证了这一现象。据统计,截至6月下旬,上海的建筑钢材社会库存量为33.1万吨,其中螺纹钢26.3万吨、线材6.8万吨。而去年同期,上海的建筑钢材社会库存量为50.2万吨,其中螺纹钢39万吨、线材11.2万吨。在钢材市场需求旺盛的2010年6月下旬,上海的建筑钢材社会库存量为67.3万吨,其中螺纹钢54.3万吨、线材13万吨。
钢贸交易成本和税费亟待减负
一家仓储企业经理告诉笔者,随着钢材仓储能力出现过剩,以及钢贸商存放钢材的形式发生变化,钢材仓储企业的主要盈利方式已从出租营业仓库、收取场地租金转变为每吨钢材收取28元的吊装费,仓储企业的盈利能力明显减弱。为了吸引钢贸商来仓库存放钢材,仓储企业间的不正当竞争愈演愈烈,纷纷采取返利的办法,少的每吨吊装费给5元~10元返利,多的每吨给13元。“以前每吨钢材的吊装费是30元,没有返利。现在,返利已成了行业内的潜规则,不给返利就没有生意。那些有沿海码头或内河码头的仓库,日子相对好过一些,那些没有码头的仓库想要盈利就比较困难了。”这位经理说道。
另外,运营成本和各项税费大幅增长给钢铁仓储企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该经理告诉笔者,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每年都在增加。在税负方面,物流仓储企业也在“营改增”的范围之内。改革后,仓库的税负由原来只征收3%,改为征收增值税6%,抵扣进项税后,实际税负为4.5%,比原来增加了1.5%。此外,河道疏浚费、设备维护费等各种费用都在增加。“例如,以前每台行车的年检费是300元~500元,现在每台行车的年检费要3000元~6000元。我们仓库有近30台行车,仅年检费一项费用就增加了10多万元。”他说。
从“出租者”变身“经营者”
尽管目前上海钢铁物流仓储业的经营环境正在恶化,行业发展陷入了困境,但我们应该看到,在“新常态”下,钢材仓储能力出现过剩,钢贸商存放钢材的形式发生变化,钢材进出仓库的速度明显加快,这有利于对钢铁仓储企业进行动态管理,推动其向现代物流转型。
目前,上海已有一些钢铁电商开始对仓储企业进行整合。仓储企业要认清形势、更新观念,尽快从仓库的“出租者”变身为“经营者”,在经营方式、服务功能、管理与技术等方面推动自身的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社会化、标准化、信息化、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