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欢迎您!

为什么说中国经济有韧性有底气有后劲

2018年10月16日 14:53:12来源:中国经济网作者:

        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过程中,有些经济界人士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信心不足,出现了所谓的“悲观论”“恐美论”“必输论”等。对此,要科学理性地认清当前经济形势,从较长周期观察我国经济从哪里来、向哪里去,要看到中国经济的韧性、底气、后劲,满怀信心地继续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全面开放。

  一、贸易战不会改变我国经济基本面

  现在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是,贸易战会不会改变我国经济的基本面?

  总体地看,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延续稳中向好态势,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8%,已经连续12个季度保持在6.7%至6.9%之间,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稳定运行在合理区间。经济的“大盘”稳,市场预期也在向好,主要国际机构普遍看好我国经济发展前景,认为中国经济显示出强劲发展动力。

  具体分析,我们不仅要看速度,还要看效益、质量、结构,更要看经济运行背后所发生的深刻变化。

  其一,看效益。先说企业效益,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7.2%,比1—5月份进一步加快;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利润增长22.6%,也保持较高增速。1—7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济运行态势良好,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比上年同期均有所提升,利润同比增长21.4%。再看居民收益,今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63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8.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6%;人均财产净收入1166元,增长10.5%。

  其二,看质量。作为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我国劳动生产率继续提高,2017年全员劳动生产率101231元/人,比上年提高6.7%。产能利用率回升明显,其中煤炭、钢铁行业较为明显,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

  其三,看结构。消费和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今年上半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8.5%,比上年同期又提高了14.2个百分点,比投资贡献率高出47.1个百分点。随着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和有效供给不断增加,消费升级步伐逐步加快,尤其是服务消费持续旺盛,网上零售快速增长,农村居民消费潜力持续释放。

  其四,看新动能。新产业新产品快速成长,新增长点推动力加大,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比规模以上工业快2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88.1%,工业机器人增长23.9%,集成电路增长15.0%。战略性新兴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8.1%、17.5%和15.4%,分别比上年同期加快2.4个、5.0个和4.5个百分点。

  其五,看外贸。今年前7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6.72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8.6%,其中出口增长5%,进口增长12.9%。在产品结构上,机电等高新产品出口增长较快,说明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趋势明显。

  其六,看协调。“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部署,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成效明显。区域协调、城乡协调、政策联动的效应初步显现。

  我国经济增长质量逐步提升、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加快、发展动能有序转换,更加令人欣慰的是,新发展理念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日益深入人心,政府和企业行为正在发生积极转变,促进了供求关系出现实质性变化,推动了市场信心逐步好转,经济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在这个背景下,再来探析贸易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2017年我们的经济总量已经到12.7万亿美元,对外出口达到2.26万亿美元,2000亿美元在我们的出口总量当中占到8.8%。如果考虑加工贸易的影响,对增加值的影响还会再小一些。相对我国经济总量和未来发展空间来看,这个损失是可以承受、可以消化的。但是,贸易战对其他经济领域以及政治、外交、社会心理等方面可能产生“外溢效应”,不可小视。目前,针对美国的高关税打压,我国已经出台相应方案予以同步反制;针对在华跨国公司,包括在华美国企业出口可能遇到的不利影响,我们既有策略安排,更有大量措施储备;针对美方在高技术上“卡脖子”和试图阻断我国产业链的行动,我们积极开展更加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让国内巨大市场空间成为与世界融通的重要平台,在迎接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重大机遇、应对外部环境的重大挑战中,锻造充满希望的未来。

  然而,对我国经济基本面情况、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变化、对贸易战的应对举措等,有人依然将我们的经济增长说成是靠“铁公机”等基础设施投资拉动的,把中美贸易战的经济影响说成是“致命的”。经济分析和形势判断,应该用数字说话、用事实讲理。对当前经济形势以及经济运行中一些困难和问题的讨论,必须秉持严谨的学术态度,深入的调查研究,而不能用炒概念、炒说法、炒情绪的做法来吸引眼球。

  二、中国经济有抵御压力的韧性

  中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全球经济。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在国内经济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部分经济指标出现波动、区域经济走势出现分化、一些行业企业出现生产经营困难都是难免的。但我们一定要看到中国经济有抵御压力的韧性,长期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不会改变。

  韧性源于经济结构的积极变化。立足内需,是大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这些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我们没有采取“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也没有沿袭过度投资、消耗资源的传统发展方式,而是通过改革创新,持续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了经济增长从过多依赖出口、投资,到更多依靠消费拉动、服务业带动、内需支撑的重大转变,内需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顶梁柱”。这些重大转变,凸显了中国经济质的提升,使经济增长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韧性源于竞争力的不断提升。过去5年,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明显增强。今年5月份,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发布了《2018年世界竞争力报告》,中国以89.02分排名第13位,两年累计上升了12位。报告称,如此显著的上升幅度“在众多经济体中表现得非常突出”,并认为,中国经济竞争力显著提升,主要缘于两大指标改善:一是对硬件及软件基础设施投资加大,二是政府规章进一步简化提升了营商效率。

  韧性源于稳定的就业能力。中央一直把就业作为衡量经济运行状况的关键指标,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过去几年,我国城镇每年新增就业超过130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左右。今年1—8月城镇新增就业已经超过1000万人。同时,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速保持同步,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网,这对一个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韧性源于对风险的重视防范。一个经济体的脆弱性往往体现于风险失控进而拖累全局。近两年,中央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放在首位,主动应对,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化解和处理风险点。去年中国政府的负债率是36.2%,低于国际社会通用的60%警戒线,国民储蓄率、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相对较高,我们有足够的能力防范各类风险,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并长期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三、中国经济有应对冲击的底气

  面对来自世界头号强国气势汹汹的挑衅,中国应对的底气在哪里?

  底气在于我们拥有自主完备的工业体系和上中下游产业链。我国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这一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夯实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并且在国家安全方面的意义非常显著。更何况,这些年来我们坚定不移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先进制造业发展迅猛,各行业企业已经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在美国的对华加征减税听证会上,许多代表大声呼吁,无法放弃中国完整生产链、关键供应商和中国产品;政治干扰极有可能对美国企业造成致命打击,严重冲击经济。

  底气在于我们拥有全世界人数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增长最快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这是我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压舱石”,也是足以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变革性影响的力量。当前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经常令人惊叹,“金砖”概念提出者吉姆·奥尼尔表示,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中国消费仍将是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据测算,到2020年我国的消费规模将达到45万亿—50万亿元左右,新增市场空间达10万亿元以上。不仅如此,人口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双轮驱动”中还蕴藏着巨大的投资消费需求。

  底气在于我们拥有超过1.5亿受过高等教育和掌握专业技能的人才资源。“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目前我国的人才资源规模、科技人力资源以及研发人员数量均居世界前列。随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必将进一步形成“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的生动局面。

  此外,我国还有主要经济体中最高的居民储蓄率,有广阔的市场回旋余地,有充裕的宏观经济政策空间,有丰富的政策工具稳定经济运行……中国有充分条件和足够能力应对外部影响,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既定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四、中国经济有持久抗压的后劲

  我们不仅具有经济发展的内在韧性、足够的底气和抗压能力,更有持久抗压的后劲,这是做好“持久战”准备的根本保障。

  后劲来自坚定不移深化改革。40年历程证明,只要改革不断推进,中国经济就会持续前行。针对近几年我国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突出矛盾和问题,党和政府围绕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关政府职能、国有企业、财税金融、科技创新、商事制度、市场监管、产权保护等诸多领域的改革方案密集推出。从生产供给端入手,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的同时,积极稳妥地创造新供给、满足新需求、发展新经济、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既解决一时之弊,更利于长远发展,激发出了强劲的市场活力和经济内生动力。

  后劲来自全面推动高水平开放。高水平开放,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吸引外资、对外投资、进出口贸易等领域千帆竞发。优化市场环境,“引进来”量质同升;打破审批瓶颈,“走出去”稳中有进。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互动,双向投资齐头并进。面向未来,中国还将坚定不移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定不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定不移引进外资和外来技术,坚定不移完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既为国内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拓展新空间,也为世界带来更大机遇。

  后劲来自民生不断改善。近几年,在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情况下,保基本的力度没有减弱,稳住了就业“基本盘”,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民生改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和政府将进一步织密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五大民生保障“安全网”,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让老百姓过上更有保障、更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后劲来自亿万人民的信心和创造力。中国人民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人民的探索实践、创新创造,从来都是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重要力量。当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极大改善了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近年来,我们从体制机制和政策上大力支持和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今,创业创新热潮正在全社会涌动,所孕育的奇迹已露端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际上,先进技术、关键技术越来越难以获得,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上升,逼着我们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这不是坏事,中国最终还是要靠自己。”只要把亿万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凝聚起来,必定能够助推中国经济闯过各种难关、开辟新的天地。

  今日之中国,既有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底气,也有倡导互利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气,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冲击与挑战。

联系电话:010-63317296 网上经营许可证号:京ICP:0604858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6号
copyright©2005-2008 www.cumetal.org.cn all right reserved 技术支持:杭州高达软件系统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