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船集团在航运“逆势”中转型再“起航”:船大“巧”调头
“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4.8%,实现利润达到去年全年的1.55倍,造船完工量和新接订单均为世界造船集团第一位。”世界航运市场持续低迷,中国船舶工业集团的业绩却让人眼前一亮。“船大 巧 调头,转型出活力。”中船董事长胡问鸣告诉记者,中船正是通过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双调整,深挖市场,做全产业链,实现利润和营收大幅增长。
抓住“绿色船舶”新需求
“同一个船型,我们比别人贵300多万美元,却能多拿订单,就是因为我们的船质量更稳定、更省油,船东算得出这笔经济账。”谈起自主研发的“绿色船舶”,胡问鸣不无自豪地说。
他说,受金融危机影响,航运市场供需失衡、运价偏低、成本高企。船东挣不了钱,船厂就接不到单,“订单荒”曾一度困扰我国造船业。
“不是不需要船,而是用不起船。”胡问鸣告诉记者,从2012年起他陆续拜访国际船东,发现高航运成本是摆在船东面前最大的难题。他判断,新型节能环保型船舶将取代高耗能老旧船舶,催生一批新造船需求。
看清市场,便占得先机。中船自2012年起开发出百余型节能环保新船,日均油耗比市场上运营的船舶低15%至35%,不仅满足了船东降低运营成本的需求,还在技术上实现环保。新船一推出便引来众多船东询价。其中,旗下企业外高桥造船开发的绿色好旺角型散货船,去年至今共有56艘订单入账,占全球同类市场的28%。
中船也因此赢得转机。前7个月,集团造船完工量697.1万载重吨,新接订单量1129.2万载重吨,手持订单量3986.7万载重吨,分别占全球份额的12.4%、15.5%和12.5%。
拓展非船业务
截至目前,中船的船舶业务与其他业务板块比例为45 55,而在两年前,这一数字是95 5。在胡问鸣看来,从做大船舶业务到拓展非船业务,中船的“巧”调头起到了实际效果。“目前,我们主要利润均来自非船业务,不仅平抑了造船风险,还开拓了新的市场。”
以低空通用航空保障系统为例,胡问鸣说,舰载机能够准确降落在舰船上,需要一个低空空域的立体指挥和管控系统。“能在双向变动位置与姿态的海上指挥管控、完美起降,搬到陆地上更能简单适用。”目前,借助海上舰船航空保障系统经验,中船已在密云等地与合作方共同建立了通用航空低空空域管理与运行示范基地,开展低空监视与服务系统的研发和试验,为今后布局通用航空打下技术基础。
和航空保障一样,中船将自身在船舶、船用动力等方面的优势延伸到其他领域。围绕军工核心主业,发展船舶造修、海洋工程、动力装备、机电设备、信息与控制、生产性现代服务业六大板块,既打破了船舶局限性,又将产业链融合延伸。其中,动力板块并行发展海洋动力装备和陆用动力产品。2013年,动力装备板块船用低速机占国内产量份额超过了70%。
把技术创新放在首位
近日,中船与全球领先船舶动力供应商瓦锡兰签署协议,收购瓦锡兰船用低速发动机研发设计业务,进行发动机技术研发。对这次收购,胡问鸣坦言“有些纠结,但仍认为值得。”
“发动机是工业的心脏,瓦锡兰有强大的发动机工程数据库和技术研发能力,尽管此次收购回本要多年,但为了中国的船舶发动机研发能力快速进步,十分值得。”胡问鸣说,当前造船业低端产能泛滥,“铺摊子造船”的发展套路已不可行,创新成为船企做强、找寻出路的关键。
近年来,中船集团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在军事及准军事装备、尖端民船等领域加强研发,推出了众多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包括新型驱逐舰、护卫舰、大型海警船、海监船、万箱以上超大型集装箱船等。2013年,中船集团高端产品订单占接单金额的比例超过50%。
“市场低迷恰恰是技术创新的好时机,未来中船集团更要潜心科技创新和研发,抢夺高端领域的竞争主动权。”胡问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