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欢迎您!

东南亚投资建厂 对中国钢材出口影响几何?

2018年6月15日 15:29:11来源:作者:

    日前,台塑越南河静钢铁厂2号高炉成功点火投产,标志着该厂两座4350立方米高炉工程顺利完成。据悉,该钢厂是越南迄今为止最大的投资项目,也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总投资额为230亿美元,最终规划产能为2185万吨,一期工程产能为710万吨。

5月17日,马来西亚关丹联合钢铁项目1号高炉举行试生产仪式,标志着该项目全流程生产线贯通。该项目由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与广西盛隆冶金有限公司共同投资,一期工程设计年产350万吨H型钢、耐腐蚀建筑用钢等高端钢铁产品。

近年来,中国在海外,尤其是东南亚地区投资建厂的案例越来越多,这是否会对中国钢材出口造成影响?中国钢企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一带一路”上的合作共赢?

东南亚市场钢铁需求潜力巨大

东南亚是全球钢材主要进口市场。世界钢铁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泰国净进口钢材1260万吨,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钢材净进口国;越南净进口钢材1230万吨,列全球第三位;其他东南亚国家中,印度尼西亚净进口钢材870万吨,菲律宾净进口钢材730万吨,马来西亚净进口钢材600万吨。以上东南亚5国2017年钢材净进口量达到4690万吨,东南亚区域内钢铁供需不平衡由此可见一斑。

在需求方面,东南亚地区各国经济起步相对较晚,经济基础普遍相对薄弱,特别是钢铁产业发展滞后。但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全球工业产业链分工的持续调整,东南亚地区廉价的人力资源等要素吸引了大批投资,使区域内工业化进程加快,以满足内需为主的建筑业和以满足外需出口为主的制造业、加工业快速发展,带动钢材需求不断增长。据估计,东盟10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文莱、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2017年钢材需求量达到7000万吨,2018年有望增长到8000万吨。

在供应方面,东南亚地区钢铁工业结构呈现出以下特征:炼铁产能屈指可数;炼钢以电弧炉炼钢为主,产能非常有限;轧钢能力相对较大,并且经过近些年达到持续投资,产能增长迅速,但提升产品附加值的钢材深加工能力不足。电弧炉炼钢以废钢为主要原料,而东南亚区域内废钢积蓄量小、大量进口又造成成本负担,与中国、韩国、日本、独联体国家以长流程模式生产的钢坯相比没有价格优势。因此,长期以来,东南亚地区轧钢厂更愿意从国外进口低价钢坯轧材,从而造成区域内炼铁、炼钢能力长期得不到发展。即便如此,东南亚地区轧钢厂生产的钢材依然在价格上无法与中国进口产品竞争,而受限于技术水平等因素,中高端钢材市场被日韩等国产品占据,导致本土钢铁企业产能利用率持续下降。据统计,近10年来,东盟国家粗钢产能利用率持续下滑,逐渐由80%下降到不足50%的水平。

因此,此番台塑越南河静钢铁项目、马中关丹产业园联合钢铁项目相继投产,以及其他多个钢铁联合项目陆续开工、投产,将大大改善东南亚地区钢铁工业结构,优化生铁、粗钢、钢材比例,对东南亚区域内粗钢、钢材生产能力的提高大有好处,有利于缓解区域内钢材供需矛盾,但同时也加大了本土钢材与进口钢材竞争的激烈程度。

中国钢材出口东南亚市场压力陡增

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2017年,中国出口钢材约7541万吨,同比减少3308万吨,下降30.5%;向东盟出口钢材2325万吨,同比减少1569万吨,下降40%。不过,即便出口量大幅下降,东盟仍是中国最大的钢材出口目的市场,2017年中国向东盟出口的钢材数量占出口总量的30.8%。

向东盟出口钢材数量大幅下降的原因有3个:一是中国压缩钢铁产能成效显著;二是2017年国内钢材市场大幅回暖,价格节节攀升,钢铁企业出口压力和意愿都有一定程度下降;三是东盟本土钢铁产量增长,以东盟最大的钢铁生产国越南为例,2017年,越南粗钢产量达到1150万吨,较2016年增加了380万吨,列全球第18位。

中国向东南亚地区出口的钢材,以棒线材、板材为主,与东南亚地区本土钢铁企业形成直接竞争。同时,这些也是2017年我国对东南亚市场出口量下降的主要品种,仅棒线材出口量就同比减少约1250万吨,板材出口量同比减少约200万吨,型材、管材等出口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不仅要面对本土钢铁企业的竞争,中国钢铁产品在东南亚市场还受到其他竞争对手的挤压。一方面,在中高端产品领域,日本、韩国产品优势明显,且这两个国家都十分看重东南亚市场的发展潜力,中国钢铁产品很难在短时间内撼动日韩产品在东南亚市场上的地位。另一方面,质优价廉是中国钢铁产品驰骋东南亚钢材市场的一大优势,但近年来,独联体国家由于原材料成本低廉、钢企垂直整合、货币贬值等原因,成本优势凸显,即使运输距离较远、运费较高,其价格依然对东南亚钢铁市场有着较大的吸引力。2017年,独联体国家对东盟出口钢材约500万吨,仅比2016年下降20万吨左右,下降幅度远低于中国,可见其在东南亚市场已经形成了竞争优势,并且占据了稳定的市场。

此外,近年来东南亚地区还投资新建了一大批线材、板材生产线,使中国钢材出口东南亚市场压力陡增。

实现“一带一路”上的合作共赢

我们必须看到,中国钢铁产品在东南亚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依然是本土钢铁产品,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本土钢铁产能不断崛起,对进口自中国的钢铁产品的非议和忌惮也越来越多,贸易保护主义势头渐涨。此外,美国“232”关税制裁的“外溢效应”十分明显,全球多个经济体为自身不受制裁而被美国“挟持”,共同在贸易领域针对中国,使贸易保护的实际效果被“杠杆式”放大。但总的来看,东南亚各国政治比较稳定,发展经济的意愿强烈,与中国经贸联系也很紧密,不太可能出现大范围的对华贸易争端。

事实上,在对中国进口钢铁产品的态度上,东南亚各国可以说是“既爱又恨”。一方面,本国经济发展需要中国质优价廉的钢铁产品做支撑;另一方面,又怕大量进口中国钢铁产品影响到本国钢铁产业的发展。笔者认为,中国和东南亚地区钢铁产业大可不必“相互敌对”,而是可以实现“垂直互补”。当前,中国钢铁产业发展成绩举世瞩目,积累了很多技术、生产、规划、施工等方面的经验,而东南亚钢铁市场正蓬勃发展,需要“中国经验”为之助力,再加上潜力巨大的市场需求作依托,双方完全可以实现互补、互利的共赢发展。

以台塑越南河静钢铁项目为例,该项目被称为是“中国国家战略和世界经济深度融合的一次拥抱,海峡两岸同胞携手合作的一个典范”。该项目实现了中冶集团国际千万吨级绿地钢铁系统设计和全产业链输出,带动了4000立方米级大型高炉技术、标准和装备的整体成套出口,提升了中国冶金技术和装备走出去的实力。

同时,中国钢铁企业和下游用钢企业可以借助自身资金和技术优势,利用有效金融手段,规避潜在风险,在东南亚直接投资或与本土企业合资建厂。在这方面,日韩钢铁企业和汽车制造企业已经明显领先,在东南亚地区多个国家具备了以汽车板、特种钢为主的生产和加工能力,既发挥了当地的成本优势,又贴近了市场,经验值得中国企业借鉴。目前,东南亚地区各国建筑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急缺钢材,加之钢铁产业链中炼铁、炼钢能力依然明显不足,而这些正是中国钢铁企业产品和技术比较成熟的领域,为中国钢铁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一带一路”上的合作共赢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来源:中国冶金报

 
联系电话:010-63317296 网上经营许可证号:京ICP:0604858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6号
copyright©2005-2008 www.cumetal.org.cn all right reserved 技术支持:杭州高达软件系统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