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产业『去产能』始末
“去产能”根据百度词条的说法,就是化解产能过剩,是指为了解决产品供过于求而引起产品恶性竞争的不利局面,寻求对生产设备及产品进行转型和升级的方法。用通俗易懂的解释就是,某一个行业的产能太多了,造成了恶性竞争,因此国家不得不采取行政手段,制定一些政策,化解掉过剩的产能,使得该行业回归到有序的竞争状态。
以前我们学政治课时(其实已经融入了经济基础理论的皮毛),书本告诉我们,当经济遇到问题的时候,要么得依赖市场这双“看不见的手”进行自我调节,要么得依靠政府的行政干预这双“看得见的手”来进行调整。
根据一些经济专家的观点,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周期性现象,是结构性问题。的确,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我们国家经济处于上升周期,在以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以及GDP为主导的年代,难以磨灭的计划经济特征、某些地方政府提前透支、企业短视盲目追求利益最大化等多种因素杂糅催化,造成了以房地产为代表及其相关产业链膨胀的现象。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世界经济下行导致需求萎缩,某些产业积累多年的过剩现象一下子就被放大了。
事实上,据悉我国钢铁、煤炭等部分主要工业产品产能接近或者超过全球总量的一半,产能严重过剩,占据大量的社会资源,造成社会资源整体利用效率降低。“产能过剩”的现象在2006年乃至更早的时候就被发觉,“去产能”当时也被提到了日程,但是在当时的经济背景下,任何人都无法预见到2008年的经济危机的爆发,而在经济危机爆发后,当时社会的关注点也不在“去产能”上面。倒是近年来,新一届政府系统性地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核心就是‘三去一降一补’,通俗地讲就是去产能和降成本,终于把化解过剩产能作为经济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来做。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消化和淘汰钢铁、煤炭等过剩产能,就此轰轰烈烈地开展开来。
钢铁产业『去产能』的表现形式
从近几年来的“去产能”漂亮的成绩单,我们可以看到这项运动的成果斐然。比如2015年“去产能”全国共淘汰炼铁1378万吨、炼钢1706万吨(编注:电力527.2万千瓦、煤炭10167万吨、焦炭948万吨)。2016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亲自在《彭博商业周刊》发表署名文章指出,时下分别压减了6500万吨和2.9亿吨以上的落后过剩钢铁和煤炭产能。据报道,截止目前,钢铁行业化解了产能1.2亿吨,煤炭化解了产能5.4亿吨。
“去产能”有哪些表现形式呢?
首先,最直接的形式是:淘汰落后乃至非法产能。比如,近期河北出台的新政策,要淘汰1000立方米以下的高炉;再比如2017年开展的打击“地条钢”、“去中频炉”等行动,都是属于这种方式。
其次,炼铁、炼钢等设备升级。近年来最明显的是钢铁企业环保设备的升级,比如除尘、脱硫设备、污水处理、废气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置设备的升级等等。
第三,优胜劣汰、兼并重组、强强联合。在过去几年内,宝钢与武钢在2016年底的合并,无疑是中国钢铁行业的大事件。重庆钢铁、东北特钢的破产重组,也不乏国有钢企、民营钢企的身影。未来钢铁行业仍有可能有新的兼并重组。
第四,退城进园、退城近海。除了淘汰落后产能外,政府是鼓励钢铁企业进行搬迁的,并且最好统一进入工业园区。河北武安、唐山等钢铁重镇已经给下辖范围的钢厂规划了钢铁工业园区,都带有集中、近海等特点。唐山的曹妃甸临港工业园就是一个实例,唐山力促未来三年全市四分之一钢铁搬迁企业转移至曹妃甸,打造成产能规模2000万吨钢铁产业基地;而最近中天钢铁拟搬迁到南通港,也算是退城近海又一典范。
『去产能』
从近两年的成效来看,钢铁煤炭产业去产能效果较好:钢铁化解了产能1.2亿吨,煤炭化解了产能5.4亿吨,均超出了预期。尤其是2017年,相关部门取缔关停600多家 “地条钢” 企业,出清1.4亿吨产能。于是,有业界人士揣测,去产能已经接近尾声。
然而今年生态环境部开始打响 “蓝天保卫战”,把大气污染防治保卫战的范围从去年的 “2+26” 城市一下子扩大到了京津冀及周边、汾渭平原、长三角三个区域,大气质量监测城市也扩大到了169个城市。
早在2017年,江苏省就率先抛出了《江苏省钢铁行业兼并重组方案(建议稿)》,提出了钢铁行业 “134” 的产业布局,勾勒出了一幅清晰的 “去产能” 路线图。作为江苏省钢铁重镇之一的徐州,今年也迎来了其 “职业生涯” 的 “大考”——徐州作为老工业基地,全市有18家钢铁厂、7家独立炼铁厂、3家独立炼钢厂、8家钢铁联合企业,行业集中度不高,因此徐州市提出了以环保治理为重点,计划18家钢铁企业缩减到10家以下;力争三年之内,将徐州市的钢铁企业整合为一家钢铁企业,形成以一家 “徐州钢铁企业集团” 为核心,在新沂经开区和铜山利国镇两个集聚区的布局。
河北省,作为钢铁行业大省,在今年的 “推进去产能调结构转动能工作会议” 上,也披露了 “后去产能” 时代背景下提质升级的钢铁产业规划图。最明确的目标就是,到2020年底河北省全省的钢铁产能要控制在2亿吨以内。以唐山为例,要再压减钢铁产能500万吨,逐步实现到2020年全面淘汰1000立方米以下高炉和100吨以下转炉,通过整合重组将钢铁企业数量减少到30家以内。
蓝天保卫战涉及的三地区之一的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都已经或早或晚出台了新的 “去产能” 方案,现在就剩汾渭地区了
何为『后去产能』时代,意味着什么?
2018年1月13日,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2018年理事(扩大)会议上,钢协副会长代表钢协课题组对《中国钢铁工业转型升级战略和路径》研究报告进行了解读,指出了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方向:
一是基础保障关键在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是驱动转换关键在于建设创新型钢铁;
三是培育竞争新优势、拓展发展空间关键在于建设国际化钢铁;
四是与社会、环境共融共存关键在于建成低碳绿色钢铁;
五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建成可持续运营钢铁工业。
根据苏宁金融研究院的研究员陶金分析,“从美国等国家的经验以及历史数据上看,产能利用率在 80%以上算是合意水平,低于80%则存在一定情况的产能过剩。” 可从上图看到,虽然经过供给侧改革,工业产能利用率虽有明显的提升,但在整体目前产能利用率仍未达到80%,去产能进程仍将继续。
钢铁行业去产能也仍在路上,因为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钢铁行业的吨钢综合能耗仍偏高,我们的钢材产业大头仍是以附加值低的建材为主,高附加值的精细化钢材产品偏少,国际竞争力较弱,多数钢铁企业仍处于“大而不强”的状态。
我们在河北、江苏有那么多的钢铁企业,但是产品线却存在如此多的重复,竞争来竞争去都还在打 “价格战” 这种老套路,如何才能与世界级的钢铁企业PK呢?韩国浦项为啥竞争力这么强,年年排在世界钢动态公司(WSD)的“全球钢铁综合竞争力排名”的榜首?日本的新日铁、JFE为什么一直在精细化道路上胜我们一筹?印度的钢铁企业在全球化、竞争力上面也超过我们?哪怕在美洲(智利、巴西、加拿大等矿产国)、澳洲等铁矿山的股权上,我们都经常看到日韩企业的身影。这些都值得老铁们思考与警惕!
从内部看,不进行新一轮的去产能,不进行兼并重组,不打造一些优势企业,我们到世界的钢铁企业竞争舞台中,还是 “被动挨打”!!!
从这个角度来看,“创新”、“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都只是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手段,而钢铁行业的 “国际化建设” 或者说 “国际竞争力” 的实现,窃以为,这才是 “后去产能” 时代的 “主旋律” !
文章来源:冶金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