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欢迎您!

前所未有的挑战——“互联网+“的变革

2018年3月26日 10:42:30来源:作者:

本文节选自《“标准化+”发展论》


“互联网并不是一个更加强大的野蛮人在传统巨头的地盘上攻城略地,它只是重新书写了商业的规则,让你的存在变得没有意义。

它不是我们习惯上的工业时代的延伸,不是钢铁和水泥缝隙里长出来的一个老物种,不是旧的生态系统里引入的一个新的竞争者,而是一个新的生态系统,一个新的时代。”

——节选自《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


回首昨日世界,大批的成功企业汇在消费者的地平线上消失。从地面店到电商,从“恐龙”企业到中小企业,从美国企业到中国企业,从欧洲企业到非洲企业,很多企业已经倒闭,不少企业也在生死线上挣扎。有些巨无霸级的企业,他们曾改写历史,可惜他们不能与时俱进,最终只能被历史改变、被历史抛弃。诺基亚、摩托罗拉、国美、苏宁、索尼……多少消费者曾经耳熟能详的大品牌,几乎在一夜之间褪去光环,甚至坍塌消亡。


在这场可以称之为革命的浪潮中,互联网扮演了颠覆传统的角色。尤其是互联网进化到移动互联网,形成“互联网+”态势的时候。“互联网+”正在由外向内嵌入式地“加压”人们的生活方式,从根本上改变生产过程、体验、权力和文化的运作与结果。随着互联网对于人际关系的重新定义,消费者的声音正在空前的壮大,消费者主权这个概念被重新定义。可以说,全球正在进入消费者主权时代,我们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时刻:从“以客户为中心”的消费社会向“消费者主导世界”的下一代消费社会快速演进,而互联网正是撬动消费社会快速演进并加速消费者主权壮大的那个基点。


“互联网+”结合的领域很多,衍生的趋势与特点更多。在这里,我们还是从生产与消费这个点来切入,将标准化纳入“互联网+”语境下进行研究,畅想标准化之于生产与消费两端所能发挥的作用与可能的进路,或许仅仅只是发出了疑问,且行且看罢了。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最典型的莫过于消费共同体的出现。人类具有类本质,本能具有凝聚的需求和欲望。当今的互联网时代,跨越时空限制的网络空间使得人们的凝聚成本大为降低,凝聚的速度也更快。在“互联网+”时代的消费社会中,人们以共同的消费价值观为核心凝聚到一起,并在凝聚的过程中产生了与他人一致性消费的共同感,建构出群体认同,形成了共同体。“粉丝经济”中的“粉丝”一词,映射的就是典型的消费共同体。对处在“互联网+”时代,面对消费个性化、多元化、碎片化、迅速化而显得有些“手足无措”的标准化而言,消费共同体的出现恰恰指明了一条折中的发展道路。消费共同体是“杂乱无章”的消费个体,通过互联链接,自组织形成的具有共性价值观的消费群体,其消费需求具有趋同性。未来,消费共同体的需求将成为标准制定的出发点,而消费共同体中的意见领袖(如“粉丝经济”中的“网红”)或许能够成为标准制定的主要参与者,以及标准实施推广的主要推动者。


从生产者角度来看,最大冲击可能是“新计划经济”逐渐成型。在传统的生产方式里,产品是生产者说了算,消费者只需要根据自己需求决定买或者不买。在“互联网+”的时代,尤其随着大数据、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应用,将出现一个逆向生产的场景:消费者需要什么,生产者就得生产什么,整个社会的供应关系被颠覆,所有的生产都会按照消费需求进行,未来的每一件产品,在生产之前都知道它的消费者是谁,并且知道这件产品的标准是怎么样的,即形成“新计划经济”。生产者之间比拼的不再是价格,而是谁能最先对接到消费者的需求,并且完成消费者需求的精准程度。对标准化而言,这比满足消费共同体的需求更进一步,即需要满足个体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可以预见,未来产品标准将根据个体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定制化的制定,形成“消费者个人标准”,并以之为依据生产产品。大数据技术发展成熟状态下,由生产商或消费者谁主导制定个人标准是一个次要问题,如何设定适用于广泛消费者的个人标准框架,并确定制定的原则与方法,才是核心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是一项复杂工程,可能需要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医学家、心理学家、数学家、自然学家等多学科人士共同研究,给出个人标准框架,以形成较为全面、表现最佳的消费需求画像。


从角色转换角度来看,“互联网+”催生了“分享经济”。而分享经济在成就了各种各样商业模式的同时,也带来了商业、技术和服务方面的变革。借助互联网,消费者不仅可以轻松找到他们需要的商品,还可以将自己闲置的资源分享给他人,从而赚取收入。“互联网+”时代下,人们开始逐渐放弃传统的商品购买方式,转而在互联网上购买商品分享服务,以这种更加方便、高效且价格低廉的新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于是消费者在以往的生产消费环境中的角色得到改变,升级成为消费商。未来,C2C将大行其道,但随之也带来质量保障、安全风险、投诉维权等一系列问题。对标准化而言,则需要有更大的想象空间。产品标准是否将在C2C之间产生?安全标准是否需要第三方(无论是个人还是机构)介入制定?标准的监督如何进行?这是标准化从业人员需要共同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另外,在互联网与消费行业的相互融合中,一些技术性、制度性、意识性的问题亟待破解,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落后于信息经济发展、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导致网络信息失真和竞争无序、消费者安全保护意识不强等潜在的风险因素。相信标准化在建立消费者信息保护制度、规范经营者竞争秩序、信息基础平台建设、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等方面还有更多发挥的空间,希望标准化未来能够成为畅通“互联网+” 时代大众“消费脉络”的好工具。

联系电话:010-63317296 网上经营许可证号:京ICP:0604858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6号
copyright©2005-2008 www.cumetal.org.cn all right reserved 技术支持:杭州高达软件系统股份有限公司